挖掘:心靈勵志書雜談 03

海馥羽

2024年11月20日 19:23

由於好久沒寫這系列了,跑回去重讀前兩回,發現當時就有提過「心靈、雞湯類書籍看多後,會察覺有些思考原則、概念、做法,一再被不同作者重提、換個方式表達;而它們反覆地衝撞當事人陳舊/負面的價值觀,將會逐漸鬆動其基底,帶來好的改變」想法。
只是彼時我還在起點,對於它的效果抱持疑問。可能終究有點起色吧?雖然如今我更傾向主張擁有讓自己燃燒熱情的推角/夢角,遠比讀一堆雞湯書,甚至求助身心科有用多了。

另一個改變點:第一篇雜談時,我仍舊頗激動地站在「需要顧及社會觀感、外界壓力的大人很可憐」這邊,斥責有特權可以不成熟、耍脾氣的孩子。我現在仍然這麼想,但那激動的情緒、對兒童的強烈厭惡倒是消褪不少。(是說,討厭小孩與惡待小孩是兩回事,所以我從不擔心自己現實中的舉動)
其他諸如價值觀打架、厭女、我被討厭/捨棄是當然的(被愛倒是需要「夠優秀」一類的理由)、無法愛自己等,也是如今仍持相同想法,卻已經沒以前那麼激烈;未來則難講能否繼續保持平靜……
但既然夢向能帶我走過職場與人生認同的低潮期,我應該不必太過擔心。

本回書單如下:

《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
作者:根本裕幸/采實文化


《我可能錯了》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等/先覺


《對別人說不出口的,也不要對自己說》
作者:鄭宰容(韓)/采實文化


※原本的「心靈探索系書」用詞改為「勵志書」。以前是覺得勵志書不勵志(?)反而多在處理心靈脆弱面、幫助讀者釐清「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之類的,而使用心靈探索一詞。實際搜尋後,卻發現標上「心靈探索」的書籍更傾向靈性、宗教、宇宙能量那一類的,也不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所以從眾改回「勵志」一詞。

●《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
完讀時間有點久了,時期正是我在為「夢向」這種兼具自我療癒效果的二創型式煩惱的時候。
本書主要探討「罪惡感」及其原理、為何會這樣思考、如何處理它……等,大致上也是主張人們不要揹負別人的情緒、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快樂視為罪惡(甚至產生破壞衝動)、建立自我本位、駕馭情緒之類的觀念。

書中提及「書寫幻想中的理想生活,並把那個幸福的自己當顧問,徵求活得更好的建議」這點……
跟夢向的概念竟然頗接近的!
在另一個世界線有個更好的自己aka夢設,從她與夢角互動帶來的幸福、夢角給的心靈雞湯話語治癒自己。
當時的噗浪偷偷說討論串,噗主是我。唯因二創圈子對夢向抱持「三次元女粉絲不要臉去貼二次元帥哥」之類的厭女思維、女性競爭意識,導致我至今還是得匿名或模糊虛幻地聊相關話題。

總之,擁有夢角/推角灌注大量的心靈正能量、在前方拉著當事人走向光明,加上這些心靈、雞湯書籍在後方幫忙往前推,效果真的非常強大。
尤其自厭者經常會覺得「現實世界無人愛我」,與其他人的情感連結很低(甚至是負的),即使書本告訴你「這會讓關懷你的人傷心」、「想想他們的感受」,也會被反譏「不存在這種對象吧」。但是夢角/推角可以填補這個空缺,讓當事人重新體驗情感連結,進而能夠思考此類狀況、產生心靈的煞車。

在「至少先拔掉自我攻擊機制」、「駕馭情緒而非控制情緒」等想法上,我頗建議讀讀這本書。






《我可能錯了》
這是自傳類型的書,讀起來比其他心靈書籍輕鬆很多。比較不會有「一直朝著讀者『你』傾倒、解說觀念」的感覺。作者就只是平靜敘述自己為何脫離普通社會,到泰國森林裡出家修行當僧人的過程;然後又在多年後還俗、面臨被普通社會擠壓、淹沒的痛苦,重新爬起來成為如今的狀態。

兩次重大抉擇(出家與還俗)都是作者某種「時機到了」的神奇狀態,並非在迫切環境或情緒下做的決定。我好像能理解那種感覺,所以並不覺得奇怪;反而是當作者還俗後被社會淹沒、精神低迷、心理生病這點很不可思議,佛教不是給予他很多力量了嗎?還是……這個充滿推擠的世俗社會就是如此有毒?

節錄一些書中提到的觀念:
1.把「念頭」和「自己」分開,不要隨便相信它、不要被它帶著跑、它不是事實,別立刻就下判斷
2.呼吸法、轉移注意力(小知識:除了坐禪,也有「走禪」這種集中意識、平靜心靈的方法)
3.學會喜歡別人本來的樣子
4.你不必完美、聰明;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但我願意跟你合作(這是雙向的)
5.對「不知道」感覺更自在
6.「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
7.世界想怎麼轉動就怎麼轉動。沒有別人、事物需要改變。負面感往往是自己拒絕放下念頭造成的
8.帶有「應該」這個詞的種種念頭,讓人變得委屈、沉悶和孤獨
9.「這也會過去」的概念。有點接近佛教的無常論點

有些觀念我已經察覺到了,透過此書獲得一些驗證;有些——例如5與6,對我來說很難接受。這或許是兒時活在一種「同儕間知道某些資訊但不告訴你、等著看你笑話」氛圍裡,導致我很害怕「不知道」,無論是真正的知識或同輩八卦都努力想知道。後來發現「知識」還可以拿來掉書袋裝模作樣,而「八卦」很無聊,就逐漸變成傾向追求前者了。
所以,我當然也有知識焦慮,但還有些事物層級比它高(創作、賺錢這類),所以不致被它追著跑。

「正確」則在我體悟到「把時間線放長、放遠後,『正確』的定義就會開始漂浮」之後,有些動搖。儘管我仍有強烈的對錯觀念,但它們已經有時空背景限制,而不像兒時的信仰那般堅不可摧。

關於第9點的「這也會過去」,曾經瘋狂入坑/心痛出坑加療傷,一直激烈反對燕霜CP的我,在看著金光一路走下坡、自己也終於離開銀燕後,即體會到這句話的涵義——然而光是心靈娛樂面向的事情就如此嚴重,讓我頗害怕未來無法面對現實世界更可怕的考驗……
又,2019那時期的嚴重職場挫折,若沒有夢角與歌舞番陪伴我,真的能「這也會過去」嗎?
「與自己(包括身體)和解」那段我也很難接受,產生了過敏般的抗拒心。我還寧可自己的夢設/網路身分/遊戲身分真實存在、三次元的自己消失……






《對別人說不出口的,也不要對自己說》
韓國作者寫的書。書中描述的社會氛圍,與台灣、我這個1980年代出生的人所經歷的儒家教育、傳統觀念、人格養成環境驚人地相似:抵制自我辯護、強調不可自我憐憫、必須當個強者,要求無條件地反省、對自己嚴格、接受權威人士/大眾的指責。充滿「你不可以幸福」的打壓……
作者說,正因如此才更需要保護自己。

儘管這本書有些我不認同之處、其他書已經提過的概念,後期也掉進了「似乎與我無關,看過就好」的階段(有好幾本心靈勵志書籍都有此現象,非特例;且不適合我,並不代表不適合其他讀者),它還是帶來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譬喻:
1.人是「一箱」橘子,把壞掉的那顆丟掉即可,不必整箱捨棄
2.母親向女兒討蘋果吃,當女兒兩顆蘋果都咬一口,母親內心的小劇場變化

第1項在我剛出社會、與父親一起工作時最嚴重,經常對自己辛苦做的東西打掉重來,帶有些微自暴自棄傾向。幸好當時對自己設定了「唯獨小說及Blog例外」的底線,否則根本無法累積作品量吧……
再後來,發覺自己有定期變成箱中貓(躲著不見人)、想刪除歷史文章的傾向。不過已經沒有「整箱丟掉」這麼極端的行為了。

第2個譬喻非常有意思,故事雖短,但確實是一般人會有的思考模式——然後再點出「人會自己嚇自己,對事況妄做判斷」現象。用故事的方式表達,其威力遠遠大過像我這樣平鋪直敘地書寫;且作者還加了IF線,告訴我們「也可能會如此發展」。我倒是覺得亞洲家長必定會走這條路線

「無條件的愛」觀念仍在我心中卡關。第一篇系列文曾提及「自己不是優秀孩子就不值得被愛」,至今如此,所以我無法理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本書後期提出了「像每個人都有權利呼吸一樣」,說明「被愛的資格」根本是假議題,從來就沒有資格論。
……好像模糊地明白了什麼,但又不確定是否如此……且,令人喜歡的元素還是擁有愈多愈好吧?

「先有幸福才有成功」倒是前所未聞的新觀念,而且作者提得出實際數據:大腦處於肯定狀態時,執行能力高出31%,智力和創意都會提高且充滿能量,因此比焦慮地鞭策打罵更容易邁向成功。


【不是很認同的部分】
「大腦會誇大記憶、傾向記得壞事」說法我只認同前半;畢竟還有「美化回憶」的案例。但關於「自我」的記憶,確實大多數都會濾掉好的、留下壞的。我原本以為作者要拿出生物機制來說明(即:大腦會保留壞事、險惡記憶是為了引以為誡、提高生存率云云),結果並沒有,僅將之當作既成事實描述。

關於「其實別人不太關心『我』,不可能時時盯著我們挑毛病」,這算是已經知道的概念。不過閱讀時想起了「行為失當導致輿論炎上」現象,也許句子應該改成「在正常的謹言慎行下,別人不會太關心『我』,沒發現什麼問題便會逐漸忘了它」
而「我們會產生『別人連你言行舉止背後細節、理由都清楚知道』的錯覺」,可以加強上面論述、幫助我們發現迷思、放鬆自我審查(←我是覺得此機制仍舊有其必要)的嚴苛程度

第三件讓我只認同一半的觀點,是「『產生他人總是凝視自己』的錯覺,可能源自幼兒時期全家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悲哀的)3C育兒時代還會有這現象嗎……

作者鼓勵「找人溝通,以脫離自我憂慮的負面狀態」,現實卻是我看過不止一次的「抱怨必須當某人情緒垃圾桶」案例,不但當事人產生了吐苦水依存症狀,接收者也怨聲載道。這種事偶爾為之就好。
傾訴對象是布偶、人偶、二次元推角/夢角都可以,至少他們可以不厭其煩聽人訴苦。非常需要真人意見的時候才去找真人——意即,不要每次都使用最終手段,能自己消化就自己消化。

《對別人說不出口的,也不要對自己說》中後期有較頻繁的自我對話練習,我可能用不太到,但也許有人需要這些方式阻斷壞想法、提升自我堅強度。仍舊值得讀一讀。
関連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