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小說家賺上億吧》

海馥羽

2023年11月14日 03:55


原文書名:小説家になって億を稼ごう
作者:松岡圭祐
出版社:凌宇

因為正在追的《萬能鑑定士Q》系列作者額外出了「寫作教學書」,也有上架Hyread+高市圖,對於他會說些什麼頗感興趣,因此借來看看。

本書的時間維度跳得有點大,從「完全空白的寫作新手該怎麼做」到「已經成為收入豐厚且穩定、作品常被影視化的作家」。前期對目前已是寫手、作家、文字工作者的人們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中期轉往怎麼跟出版社打交道、調適心理並注重言行、面對市場與評論;後期則是真的經營到著作等身、大紅大紫程度,會有影視公司來洽談動畫化、舞台劇化、慘遭真人化的時候,業界會出現的生態。

書名雖然這樣取,但內文會老實承認沒有爆紅的捷徑——這也是所有寫作者已經知道的現實。而各種自我推銷、推廣的方法,大家也都很熟悉:鍥而不捨繼續投出版社、投文學比賽、在小說連載網站上跟大家拚人氣、自費出版紙本(花的錢多)/自行上架電子書(花的錢少)←歡迎找我ㄛ
我是因為不想(或害怕)消耗社交能量,所以直接轉往電子書自出版領域了。
●空白新手階段
閱讀前期,我彷彿在回憶小學時期的寫作方式:完全憑藉空想(松岡老師自創詞「想造」),用既有的偶像明星或動漫人物當作人設、風景照片或繪畫來模擬事件場景,盡情想像零碎的故事片段,並不斷更換版本,直到接龍變成一個完整(?)故事。
松岡老師對寫作的觀念很活、接近年輕世代,也不會否定輕小說的盛行,甚至提出跟「龍騎士07的DLL檔」相似的概念:影視、動漫、遊戲等多媒體盛行,讓現今讀者腦袋內建許多「聯想素材、理解力」,更容易想像及理解文字敘述,省下許多詳細描寫、需要解說的篇幅。因此他並不擔心這個過度依賴影像化的世代會導致文字式微,也不會把小說創作講得多文青多高雅,反而積極鼓勵讓「想造」盡可能天馬行空。

此階段的個人註記:
.閱讀及想像其實是種能力,大多數人並不具備,因而不會享受閱讀,比較喜歡更容易直覺吸收的影像。身為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想像力分配到目標讀者的腦裡。
曾有的經驗:繪師朋友們說過「因為不會寫故事,所以用畫的」。雖然在純文手的我看來,繪師們的能力與成就更厲害,也更直覺、更容易受歡迎。


.首部作品設定主角七位、副角五位,「想造」階段有問題可換掉角色。第二部作品後人數不受限
不太理解這個法則怎麼得來的?我自認處理不了太多角色,所以一向只在可控範圍內設定角色及數量……


.「想造」階段要把故事從頭想到尾才開始動筆記錄,別急著開始寫作。不必想得很精細或深刻,重點是「想完整個過程」而不要「大致成形就好」。
這對經歷過碧空寫一章算一章、故事未來走向茫然一片而痛苦的我,非常非常能切身體會。因此現在在寫的《桜の月》即使出發點是夢向作品(已改編成原創),能確實完成「想造」、大綱一路從頭完整接到結局,是彌足珍貴的狀況。


.不必擔心「想造」過程借用既有人設(偶像明星、動漫角色)、情節發展與已經存在的作品相似,因為作者的個人特質會自然反映在內。
這段我會想幫松岡老師接話為「繼續演下去就會愈來愈不像了」,但他實際上並沒有這麼說,不知道是否迴避了抄襲、仿作、戲謔kuso版之類的麻煩議題?


.當「想造」過程出現想很久也無法解決的巨大波瀾,可以將之當成故事的「轉」並簡略紙筆記錄,先別想它怎麼解決,直接跳到結局會怎麼發展,用一句話完結;然後回溯結尾的前一刻、再前前刻,用逆行方式往回補,直到接近那個「轉」,最後會串成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法。

.完稿後,再額外寫一份概要給出版社,不要在故事未完成、還只有概要的階段就交出去,會變成被出版社東修改西要求,最後變成像在寫委託作品,並非自己原初預想。寄概要時,連原稿也一併附上。
依個人意見,連跟親友交流作品最好也使用此嚴格標準,直接拿成品給親友看,不要只討論腦洞,比較不會導致點子外流。


.用四十字╳三行來概括故事。每行都要包括5W1H,三行間的狀況需有明確轉變,而非只是要素的延續。這是三幕劇概念,即「布局、衝突、結尾」。在這三行間各預留十行、二十行、十行,是故事篇幅的佔比;於這些空行裡寫下三幕的各要素。

.抄寫時使用的是左腦;建構句子是使用前額葉。因此並沒有「抄寫專業作家的句子可提升寫作能力」一事

.尋找故事矛盾點時,依順序看稿比較好;修正文章敘述、挑錯漏字時,倒著看稿比較好。


●小說的問世與推廣
通過空白新手期,原稿寫出來後「怎麼推銷出去」,這部分比較老生常談。有經驗的寫手讀到這裡,可能只是再看一次自己走過的辛酸路……
投出版社:無盡的投稿⇆退稿、心態建設、理解話術背後的意思、社交人際應對
投文學獎:怎麼挑比賽、注意參賽合約(尤其是著作權歸屬)、獎金與版稅怎麼算
小說網站:跟得上熱門題材、有紅就即早準備出版(以免跟風者太多失去優勢)、更新要快、時段要對
自費出版:紙本不推薦,因為花費大、推廣難、容易堆庫存;電子書則可以考慮
不知道同人本是否算例外?因為有特別的同好銷售管道及看得見、容易定位的讀者群,應該是相對更安全的自費出版領域?然而會挑作品屬性。

出版電子書的話,松岡老師說的是「不需任何經費」,但他是否忘記了還是需要時間、排版能力,最好懂些網頁語法?(又工商:歡迎委託我來幫您節省上述成本)

另外「只求能夠出版,什麼修改都照單全收的心態是錯誤的」也很重要。
典型的父子騎驢現象該怎麼避免,似乎不需要我多嘴了。推銷自己的作品時,要謙遜但不要卑微。
反之,成功出道後仍應心懷感謝,而不要開始驕傲自大。松岡老師在之後的篇幅會一直提到日本寫作者擁有的各種驕傲心態,尤其中高齡才得志的那種,苦勸這本書的目標讀者們「避免這些心態及行為」。讀起來有三十年前充滿喜歡酒宴及吹捧的自大男人的感覺,頗不可思議
也對啦……畢竟書名取得像什麼快速成名致富秘訣,不難想像目標讀者群會是什麼形象。



●確定出版後,作家自身的準備工作
這裡離我需要知道的範圍就有點遠了……只有「該著手準備第二本作品」這點用得上(也原本就在做)
.刻個專用的筆名印鑑,拿來簽合約
要注意書中的法律、文化僅適用於日本。我是沒聽過台灣有作家用筆名章在簽約……

.開業登記,成立個人工作室、與出版社往來的專用銀行帳戶、報稅相關事宜、為書名註冊商標
↑關於這行,也請讓我推薦《當文創遇上法律》系列套書。雖然是離自己現況很遙遠的法律相關解說文章,沒經驗/概念可能會讀得似懂非懂,但多少可以增加一些法律印象。
.製作名片、租事務所(現代的複合型事務所,不是傳統租屋)、添購寫作設備、加入作家協會

《成為小說家賺上億吧》目標讀者是日本人,所以有許多日本習慣、文化、規格、做法、流程與台灣不同。這邊可以當作單純的增廣見聞。例如書籍開本大小、校稿來回流程、校稿的手寫註記意思、標點符號用法、男角常稱姓/女角常稱名、合約會記載什麼……一直到影視化之後的業界生態。
有些應該會和台灣的出版社生態相似:繪師人選的決定及接洽、書腰寫些什麼、推薦人怎麼找、初版/再版如何決定印量、鋪貨,書店/經銷商會怎麼做之類的。


●作者對目標讀者的勸說
如同上面說過的「松岡老師對日本客群的苦心勸說,讓我從旁見識了不可思議的陳舊想法」,共有三種:
.成功後的驕傲、喜好慶功/酒宴/虛名,甚至生活揮霍、預支版稅
.SNS上不謹言慎行,引起炎上
.總是把出版社編輯想成負面的、要害自己的人,不是當成隊友

成功部分又特別指出「中高齡得志者」。我個人的想法是:既然中高齡,代表人生前期已經失敗非常多次,那麼對終於降臨的成功應該心懷感謝吧?無論年齡,成功都是隨機出現的,每次都應該珍惜使用,趁順風順水的勢頭,擴大正向影響力,而不是消耗它。

不管是否立志當作家或名人,在SNS上本來就不該亂說話、亂抱怨吧。還嫌網路酸民不夠多嗎……
而我也真的是會因作者、譯者、創作者言行品德,決定買不買作品的人。這點至少對我是有影響的。

編輯部分,因為我不是走出版社路線,但有在追蹤「作家兼編輯」、「出版社相關人員」,所以即使看不見他們工作的全貌,也知道他們沒必要當壞人。反倒是悶頭亂猜疑、產生被害妄想的寫作者才奇怪吧……
(是可以想像得到:因為剛接觸寫作的人,第一部作品必定超級嘔心瀝血,對它/對自己會過度保護,所以經常從惡意角度來猜測陌生外人)

「在創作過程中,對作品感到自信的部分也會逐漸增加」、「重新發現自己仍有多個可取之處,提升自我肯定感」書中這些關於增加自信心的描述,我覺得是好事。在寫完碧空很久之後,我才逐漸產生「該不會完成了不得了的事吧」疑問。但碧空畢竟在小說競賽中被刷掉、出版社編輯退稿,最後走上自出版且銷量不佳,應該仍然只是個小小漣漪。
陷入自我否定時,我最討厭的人就是自己,而不會是別人。這點跟松岡老師說的心態呈現剛好相反。

另外,由於「怎麼跟編輯往來」長達一整章,相處應對之道還頗……古典?讓我讀著讀著逐漸產生疑問:
當出版業界持續萎縮、紙本書成本與產製、物流周期太長、有經銷與庫存壓力等問題,是否會逐漸被電子書生態取代而式微?如此一來,這些「怎麼跟編輯商談、怎麼應付人際關係」的眉角,是否會失去意義?
松岡老師則認為電子書和YouTuber一樣「立場只不過是成為用戶罷了」,不管賣得好或壞,與營運者的關係也不會改變,還有被單方面刪帳的風險、和看不見的對手競爭。出版社則能共同承擔責任、幫你處理非創作的雜務,仍然比較好。若第一本作品不得已只出得成電子書,第二本仍要以紙本出書為目標。


●成功或失敗時,各自該怎麼面對
這部分提及了市場的反應速度「半年以上才會明確知道有沒有紅起來」,資深作家則是一個月。然後是受歡迎後的增印「也只是少量」,總之是各種心理建設、市場生態解說。反之亦然,且要人別抱著「沒沒無聞,某天突然大紅」的不切實際希望。
重點再度回到「想造」,著手第二本小說。松岡老師會建議各種微調,包括在劇情過度起伏/平淡、故事節奏太快/太慢、結局高潮太唐突/不夠精彩等場合,各自該怎麼調整,以及句子結構、主詞放哪裡、避免精雕細琢到難讀、形容詞怎麼用、對白怎麼用……等小細節。

然後,主動接一些電影或偶像劇改編小說的工作,讓不同圈子的讀者認識自己。
再來是寫作收入的分配與消費安排、報稅等。這裡也是以修正觀念、說明法律為重。
如果是「成功、暢銷」的路線,則會再說明一下接受採訪、簽書會等活動的事情;可以跟店員打好交情以增加書本曝光率,但經銷、打廣告、出海外翻譯版,基本上還是交給出版社來,作者自己不要太越權行動。


●影視化,其實是「他人的作品」
影視化這個部分雖然離我更遠,卻解釋了對台灣讀者/觀眾而言「慘遭真人化」一事,背後是什麼狀況。
.原作者對影視化幾乎無法置喙、無法要求。除了合約有保障的部分,大多都只能去露個臉而已
書中的譬喻是「作者如地主」,開發商來蓋房子卻與當初說好的不一樣,也只能無奈接受,並承擔這塊地價值下降的壞結果(aka把原作的名聲打壞)

.真正有權力決定怎麼拍的人,是製作委員會(金主們)裡面錢出最多的「製作幹事公司」
.而製作幹事公司,有時其實只是利用大作的名氣,因此魔改到像是另一部作品(實際上也真的是)
.且真正在現場拍片的,又是製作幹事公司選出來的「導演」,假設他不聽從製作人,又是另一個麻煩

總之日本影視界各種水很深,所以慘遭真人化、魔改劇情的事情層出不窮。
出版社為自保、為保護作者,通常選擇守住利益底線,不跟影視公司瞎耗;對還原原作的要求、怎麼拍、怎麼選角之類的就只好……let it go了
這點真的讓人很不能接受(抹臉)
當然也還是有優良的、原汁原味的影視改編,這是例外、是幸運。
但,松岡老師不推薦原作者跳下去寫劇本,那會是另一場虛耗,且「小說家」著重創作故事,「劇作家」著重把各方不合理的要求都統合寫進劇本,專長不太一樣。


●總結
對於已經投入寫作多年的人而言,實用性不太高;對於想接觸寫作的人而言……我無法確定。
是可以把本書當作「作家奮鬥須知@日本」來增廣見聞,並且事先打消對於「小說家」的一些美好幻想、在為人處事上避免特定的性格缺陷與想法。習慣「想造」、習慣寫作、擁有健全心態、不要把時間花在不值得的虛耗……這些都是本書能提供的收穫。
関連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