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N]《螢幕判官》 2019年07月22日 04:01


作者:崑崙(遊戲改編小說版的執筆者)
出版社:鏡文學
遊戲官網:光穹遊戲

即使未曾玩過這款遊戲,其知名度仍讓我難掩好奇,最後選擇從小說版認識它。
故事以時空跳接方式寫成:一群名嘴上節目,討論一樁曾震驚社會的弒父案,說得繪聲繪影(切題《螢幕判官》),充滿台灣讀者們熟悉的各種典型偏見、過度簡單歸因,且不在意事實真相如何,只求說得夠聳動、夠吸引人、符合傳統刻板價值觀(也就是所謂「長輩觀眾愛聽的話」)……
然後時空分別跳接到主角「王裕明」的小學、高中和踏入社會三個階段,闡述其人生波折、家庭衝突、校園情仇;最後再接回一開始的懸疑伏筆。是個結構完整得足以當教材的作品。

●被喚醒的教育記憶
原本想寫「時代記憶」,但後來覺得不對,比我更年輕的世代,倘若家庭/學校教育方式還是老樣子,那麼年齡差距就沒有什麼意義。至多只有像「髮禁」這種政策型的例子會消失;其他如家長動不動拿「生你、養你」當作擋箭牌、小孩要概括承擔家長的一切(包括名聲)、接受家長為你安排的人生、學校師長邊說著自己很開明,邊進行差別待遇、家世好/權貴家庭的小孩就一定是模範生……等。
這些現象似乎到現在也仍未改變?

閱讀途中,我曾產生過許多次的「感慨」,亦被喚醒一些兒時遭長輩強制灌輸、如今已不合時宜的偏差/歧視觀念,導致我對王裕明一直無法產生真誠的同情/共鳴/其他正向情感,認為他老是做錯選擇,該反抗的時候放棄、該放棄的時候反抗,讓自己的人生不斷鑽進死胡同;這點其實反派主角「高雲生」亦同,不過他的狀況與我比較接近(物質生活不錯,卻被決定人生道路、准贏不准輸),所以我對他的共鳴會比較多。
但伴隨故事發展,高雲生持續刷下限後,這種共鳴感即漸漸消失。

經常價值觀打架的我,在閱讀《螢幕判官》時,也經常價值觀打架,導致讀一陣子就會心累得想停下休息。我依然不知道,究竟順著如今仍是主流的傳統價值觀,隨波逐流比較好呢?還是追求新穎想法、擁有反抗意識及政治正確觀念比較好?可惜的是,不管故事內或故事外,此問題都沒有獲得解答。


●先入為主的偏見與現實的殘酷
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意即一個人被環境、他人如何期待,最後真的會變成那種人。
王裕民和高雲生,長期以來用偏見互相猛烈攻擊,也各自正中對方下懷,長成了如對方所詛咒的模樣——裕明繼續貧窮難翻身,雲生一輩子當靠爸族。

我是覺得,「自證預言」這種東西:
.選擇「全盤放任」是非常糟糕的,會毫無自我地變成「別人嘴裡的樣子」,且產生強烈空虛感
.選擇「全盤反抗」則費時費力也沒必要。自證預言有時會是順風船,或者「不是你該投資心力改變之處」
.因此「何時該放任/何時該反抗」的判斷,便是關鍵。 亦為我對王裕明意見很多的點
.不可輕忽自證預言在無意識中的影響力;人很容易被環境、習慣等因素拖進「重蹈覆轍」的螺旋。

高雲生並沒有一開始就攻擊王裕明的家庭問題,反倒是裕明先不斷地糾結「高雲生萬事靠立委老爸」——以這點而言,算是我不會太同情他的第一步(火是自己點的)。拒絕與高雲生打交道,閃躲他便是了。
雲生的狀況其實比裕明更麻煩,他的「靠爸族」標籤打從故事開始之前就牢牢黏在身上,故事中還持續放任它應驗,導致真正用實力掙來的校內比賽冠軍「沒人相信不是靠爸獲得」;和裕明愈吵愈烈,讓父親主動介入學校事務後,這張標籤更是從此嵌進其皮肉,一生甩不掉——非常典型的自證預言。

扯遠了。此段標題「先入為主的偏見與現實的殘酷」原本想說的是:不要不信邪,有些負面事物會遺傳——不是靠基因,而是環境、經濟條件、習慣、人際關係,將當事人一步步推入「重蹈覆轍」的螺旋。
因此當《螢幕判官》98%劇情都建立在「王父曾外遇」前提下,我會希望裕明別對自己的感情太過樂觀,現實很殘酷,會害他不知不覺傷害自身所愛——進而推至「眾人對外遇家庭的偏見不無道理」結論。

但寫了長長一大段後,「自證預言」概念跳進我的腦中。於是很艱難地把這個段落改成現在的樣子……
然而我想說的「別太輕忽負面遺傳」、「扭轉命運要有認真的覺悟」、「人們的先入為主有其原因,不該單方面怨懟」等概念並沒有改變。王裕明只有「參選」和「重考」兩件事讓我感受到他的正能量,此外行動都傾向「先入為主懷恨對方→所以行動/回應並不友善→招致對方加倍報復」循環。
(高雲生該收手不收手,畢業後繼續尋縫插針刷人格下限,則是另一個大問題)


●精細的場景描寫與事件安排
甫讀《螢幕判官》沒多久,我便感受到崑崙特別的描寫方式。彷彿攝影機鏡頭,有時追著小畫面移動,再慢慢拉遠,放大至全景;有時跟在迎光的角色背後,看其文青地撫過一本本書背;有時將畫面帶往天花板,營造未來同場景的不同心境……等。
個人頗喜歡關於圖書館書庫的描繪,很有令人安心的感覺;對「亂七八糟夢境」的描繪也夠無厘頭,寫過長篇夢境文(《Channel 666》,未公開發表)的我頗有感觸。

而「事件安排」部分能說的更多,甚至整本《螢幕判官》滿布著精心設計的事件,前後呼應。個人最喜歡的例子是王裕民撕日曆那段,邊撕邊感慨歲月的虛度,簡短十幾行便走完漫長的心路。
「使用特別的比喻」、「沒想到能這樣形容」……諸如此類的話語,皆可用來說明崑崙在《螢幕判官》裡的行文方式。

「誤導讀者」方面也做得很好。當故事接近尾聲,我才發現我一直以為王父處於某個狀態,還往前翻閱確認橋段,發現「只是寫得很像有那麼回事」,並未明確傳達「王父彼時就已經如此」。其實他的狀態是在故事中途才開始惡化的,並非數年來都是那個樣子。


●總結:即使看完故事整體,仍難逃「螢幕判官」結果
這也是寫書感的過程中,「突然意識到」的事情(與自證預言相同):做為讀者,就算看完全篇、理解角色們的內心變化和苦衷、碰觸了最後那2%的真相,依舊難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自認為的正義來「判斷」整個故事——
那便又回到書名,每個閱聽人都可能是「螢幕判官」。也許我們只比故事裡的名嘴秀成員好一點?


タグ :台灣作品

同じカテゴリー([N] 小說)の記事
 [N]《無人聽見的抽籤機器》 (2024-01-15 19:44)
 [N]《阿繆祁》 (2024-01-14 22:29)
 [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2023-12-27 04:32)
 [N]《所謂的下一世》 (2023-12-13 03:57)
 [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2023-12-07 02:49)
 [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2023-10-07 13:06)
 [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2023-09-01 08:11)



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