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2016年08月01日 05:57


原文書名:Nachrichten aus einem unbekannten Universum
作者:法蘭克.薛慶(Frank Schätzing)
出版社:野人文化
中文維基介紹:《海》 ←個人鄭重建議,看這本書,您會需要維基這個好朋友
另一個好朋友是Google大神(尤其推薦圖片搜尋)

由於介紹上寫「《海》是薛慶將為了撰寫小說《群》耗時五年所收集的資料彙整並改寫而成」,且「《群》大約只用了兩成資料」,讓我一開始以為這是類似科普兼設定集的書籍,誰知……
它是從宇宙爆炸論開始談,一直談到未來宇宙生命探勘,內容爆炸性多的科普書啊XD
且全部都是純文字,沒有任何圖片或照片——有圖的話,書大概還會再厚上一倍吧?但我寧可它附圖變厚,不然邊讀邊拜維基和辜狗,確認書中所講的古生物/現代生物/自然現象或景觀/科技設備長什麼樣子、運作原理為何等等的資料,真的滿累人的。

●以西方式幽默、輕鬆聊的方式行文
這是《海》很大的優點,雖然有些時候會碰到我的界線。作者薛慶給我一種「預設讀者過慣了便利優越的人類社會生活,會要求醫療、保險、美食、服務、娛樂、符合道德、常理化、有錢應該就能購買、人類優於動植物等『只在人類世界才成立』的特權/思考邏輯」,也許是因為我自己閱讀時,便非抱持「硬梆梆腦袋的社會人」態度,而覺得略被偏差對待吧……
幫作者應和的路人——則可能是翻譯問題?用「小新」與「小丸子」這兩個日本動漫角色(在台灣的普遍形象)對我來說亦略感不適,寧可以歐美菜市場名,例如湯姆、瑪莉這類名字來稱呼會比較好。
若還要再挑的話,則會是「文字有時不夠精煉,有時想知道更多卻被一句帶過了」的遺憾吧?

撇開上述三點,《海》的幽默輕鬆行文方式,在滿滿文字汪洋中確實頗重要,稍微能減輕閱讀疲乏感……
或許我終究習慣讀「故事」,且太過被「偶有插圖或照片」的喘息排版方式慣壞了,當兩個條件都沒有時,讀書速度即大大大幅下降,導至《海》買回家後約拖延一、兩年才讀完它。


●昨天:跑一趟宇宙爆炸→地球形成史
由於我依舊抱持「小說取材」目的在讀,因此特別注意細胞結構、生命起源相關的部分;意外的是,後來竟也對其他題目感興趣,例如從初生地球的極端環境,慢慢轉變成現代環境、陸地漂移、充滿軟軀體生物的埃迪卡拉紀、小時候不以為意的寒武紀(兒童時期總是只崇拜恐龍)、海中生物演化史、第三紀生物們(啟蒙點原本就在,順著閱讀本書知道更多)……

「向大眾提醒、修正對於學術的認知」也是《海》的重點之一。書中強調「科學只是一種接近的藝術」,各地質年代的分野不會真正精確,因此毋需爭執誰的版本才對;實驗是沒有盡頭的;人類雖不能證真,但能證偽,藉此一步步靠近真實;地質學無法展示「某個特定時代的橫剖面觀」,僅能點狀呈現該地質年代的某些樣貌;「『生與死』不能套用人類觀點」則愈到後面篇幅,呈現得會愈明顯。
另外,我還發現「鯨、鯊、海豚」這三種生物(特別是前兩種)在整本《海》裡面佔有約莫兩三成的分量,並橫跨「昨天/地球史」及「今天/海洋概論」,像是指標生物般的存在。


●今天:海洋概論
先從物理上的月球引力、潮汐、海平面、海浪種類(包括海嘯)、風的影響等觀念著手。整章「今天」其實滿多物理向的知識,中間穿插海中生物的生態,從水平面/熱帶淺海珊瑚礁,慢慢往海底/深海生態前進。
話說當我知道「全世界的海面不完全同高」時還滿驚訝的;原本以為即使潮汐、風或其他影響力,會暫時地改變海平面高度,但基於流體物理性質,應該最終仍會趨向同高。事實卻是:重力、洋流、海底地形、溫差和大氣壓力,都會多多少少地改變海平面高度。

另一件驚奇發現是「當風吹過水面,引起水分子劇烈晃動,但其『位置』並沒有改變;『向前運動』只是水波的形式」,水分子是集體振蕩、跟著大輪轉運動的。然而書中雖有解釋「若水分子實際上沒有改變位置,水上漂浮物怎麼移動」,這邊我就有點看不懂了……
會不會是像演唱會時,台下粉絲每人只出一臂之力(且沒改變位置),便能把歌手橫運過人群這樣的感覺?

「跟隨洋流的旅行」也是很有趣的小章節,以假設水中旅行的方式,讓讀者隨洋流環繞地球一圈。這段文字旅程會因為冰冷而沉入海底,亦會因暖熱浮上水面;途中遭遇各種氣候和狀況,還有不停打轉的混亂流動。
書中以「行進間的火車,車上人的行動」來說明複雜的相對運動關係;這個章節也有提到科氏力。
回頭閱讀發現,「今天」的章節真的滿多物理內容啊……

到了「大吞」(鯨魚)的小章節,比起「昨天」只談鯨魚演化及水生→陸生動物重返水裡,這邊的保育意識開始變明顯、強勁些,也開始與人們的既定觀念有衝突——個人是覺得作者仍採取「安撫『預想裡,已經過度社會化、主張人們生計更重要的讀者』」態度,有種「幫忙反對保育者打圓場」(並非主張「不要保育」喔!是撫平反彈情緒)的感覺。
這讓我一度以為,作者最後會不會採取「放任自然註定」的觀點,即「地球總會有辦法自救,找到新的平衡或循環方式;屆時人類不被新的生態模式選擇,亦是當然」消極態度。但也沒有……

在「大吞」之後,還有一小章節「被獵捕的獵人」帶有生態保育涵義,順便探討鯊魚這種生物的習性,以及怎樣不會惹到牠、怎樣避免被攻擊。我想,這章節也和「剝下讀者的社會化」有點關係……人類社會會優先給生物們貼標籤,這些善那些惡、這些該殺那些不能殺、這些能吃那些不該吃,諸如此類。
於是得向世人展示,人們覺得可怕的獵食者,其實只是生態圈裡的一分子。

再之後,是深海生物的章節。小時候覺得深海生物奇形怪狀相當可怕,現在雖仍覺得可怕,但多了好奇心。
尤其繞著繞著又回到「生物起源」的部分,以及意外「具有螢光能力的物種比想像得還多」,其有趣程度甚至把更後面探討「人們神話、傳說、流言裡的神秘生物」給比下去了;大概是神秘生物終究撲朔迷離、缺乏真實答案,未若「確定存在」且「生態奇異」的生物來得踏實吧?


●明天:探討貿易、綠能、潛艇與海上科學站、科幻想像、太空探險
比起「行文間摻入的人味、擬人化寫法、人類社會的幽默」,這一大章的主角們根本就是人類,一度讓我覺得「好像與想知道的知識無關」而打算中途跳讀別的作品(只有綠能與潛水艇部分專心讀),但總算還是把它熬完了……有種「不明白為何要探討這些」的疑問,尤其是太空探險的題目。
既然整本書的主角是地球的海洋,那在最後轉移目光焦點的意義是?我不懂。


●後天:回到保育、提醒過度捕撈議題,但是……
仍舊有我在上上段說的,比較像「安撫過慣人類社會生活、以人類價值觀思考的人們」,而不敢大力鼓吹該保育、該禁捕、該防這防那的。或許作者與我站在光譜的不同點上,他想傾向「盡可能地中立」吧?
甚至還舉了購買養殖鱒魚,卻遭路人母女批評不應該、不注重保育的例子。
或許問題並非中不中立,而是想避免變成假道學保育者?
總之漫長的四百多頁旅程,在一個開放性且沒有明顯立場的情況下作結……


●總結
《海》裡的知識量真的太多了,但出版社僅就「前/昨/今/明/後天」(前天像序章、後天像結語)的最大標題,以及每大章裡的每小章做目錄標示;其實還有更小一點的標題,在尋找資料的時候會需要它們。
一開始要寫書感時,我也曾打算用「更細標」來呈現,想想又覺得太像個人筆記……不,我終究仍是用個人筆記的方式記述這本書了;詳細版與簡略版的差別而已。

再回到本文最開頭所言:維基和Google是閱讀這本書必備的好朋友。且因為這兩者是超連結文本,可能會看過一個又一個的條目,而忘記回到《海》裡面;又或者受社群網路引誘中斷閱讀,這是需要注意的。


同じカテゴリー([無責感想])の記事
 《思考的法則》 (2024-03-04 04:52)
 《精準寫作》 (2024-02-21 00:57)
 20240129 黃色小鴨成雙回歸(0209除夕夜加拍) (2024-02-10 03:29)
 20240129 冬日遊樂園+旅運中心(0209除夕夜加拍) (2024-02-10 01:12)
 《成為小說家賺上億吧》 (2023-11-14 03:55)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2023-04-30 06:19)
 20230129 和服體驗/蓮池潭燈會 (2023-01-30 13:19)



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