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2016年09月06日 09:03


原文書名:The Science of Living
作者:阿德勒(Alfred Adler)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近年,應該是從《被討厭的勇氣》開始,掀起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風潮。
上述書籍雖然吸引我,但緣份或許還沒到,尚未接觸;反而透過囧星人的囧說書頻道,先認識《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重點在於——前陣子介紹的「雲端圖書館」(高雄)剛好有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此管道閱讀。

本書最早於1927年出版,因此帶有一些「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具備優劣分野、稍嫌傳統的價值觀。每次讀到類似句子,我都會提醒自己「那是當時的人那樣想」;不過這麼做也有它的缺點,就是對觀念的吸收力可能會弱些,因為有預期抗拒心態……吧?(汗)
書中有很多阿德勒遇過的病例、個案作為論點佐證。或許伴隨時代前進和社會複雜化,如今已不怎麼符合現況。但對一般人的自我心理調適與觀念修整,應該還是滿有益處的。

●主要觀點
1.「人生原型」的概念
它約莫在人四、五歲左右就已成形,確立人生目標,而會貫徹影響人的一生。
相較當時流行的基因、遺傳等「出生即已決定,你沒得選,且這輩子別奢望改變(?)」說法,人生原型雖然難改,卻仍有修整空間。尤其青春期,是人生原型會遭到破壞的時期。
人生原型會根據自己的統覺系統來符合經驗。由此也能解釋「人為什麼會欺騙自己」的現象。
由於「修正」這個詞會涉及「符合什麼標準才是『正』(確的)」疑慮,因此用「修整」代替之
書中的「人生目標」感覺上並不像「我長大後要當OOO」意思,應該是更抽象的概念;所以非職業的事物應該也有機會變成人生目標


2.「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以我的觀點來看,是強調人與社會的連結、關懷、適應社會生活、保有常識這一類的話題。
個人太過偏好觀察內在自我,有時碰觸這個話題會有點距離感……或者懵懂?
阿德勒的主張是培養、導引失常者們的社會興趣,讓他們重新適應社會、將精力用於「生命的有益面向」,減少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面,過著只有自己理解的生活、以追求「生命的無益面向」為榮的狀態。

3.「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這本書裡最吸引我的觀點,可惜並未找到我想看的答案。書中把它當成「對社會的不適應」,必須透過社會訓練來克服。自卑感會讓人想要努力、改變、前進、追求卓越;但若心理態度不正確,令其往「生命的無用面向」發展,便會出現種種問題。其中也包括優越情結(自卑情結的互補作用,看似相反實則一體兩面)。
以書中文字理解,「自卑感」較傾向自然情感,程度輕微;「自卑情結」則是較嚴重而異常的。
優越情結亦是;且優越情結與自卑情結有互補關係


4.人的整體性
同一個人的人生原型、人生風格、有意識/無意識、價值觀、動作、態度、行為、衝動,甚至所做的夢、早期記憶、被遺忘的記憶等,都必須視作一個互相連結的統合整體。切開來看待,將無法發現該人「為何會這樣」的真正原因。

5.家庭排行的影響
主要是指人在孩童時期,因為處於兄弟姐妹間的不同順位,而會產生不同的人生目標設定、競爭意識、自卑情結、心境轉變等。而它們的影響力將擴及長大成人之後。

6.懲罰與批評的無力
雖然書中似乎有善惡優劣、正常與異常的價值觀分野,但阿德勒並不鼓勵用給予壓力的方式(懲罰、批評、講道理——個人覺得應該比較接近「說教」)改變當事人。因為人生原型/風格不會因為這些壓力改變,反倒會轉化成其他形式,例如說謊欺騙、膽怯逃避等。在討論問題兒童的時候,較常出現此觀念。

7.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平等的概念
前者是寫於「天才兒童和問題兒童的解決方案」;後者則是寫於「兩性、愛情、婚姻」的相關章節。雖然書中的觀念較如今傳統,將時空背景移回當時,或許平等對待(所謂的)好小孩與壞小孩、男人與女人,算是滿新穎的觀念。


●行文淺白,甚至滿適合作為語錄
會這麼說,是因為此次閱讀裡,我怕讀了後面忘了前面,於是邊讀邊抄錄重點、以自己的理解寫下整合後的概述……寫著寫著,突然發覺書中有很多句子,即使單獨取出仍能發揮效果——簡潔、明確,並且打得到閱讀者的「點」。儘管單一句子可能談得不夠完備,但仍讓人覺得很有道理,而在閱讀期間不斷加強認同。

即使有時空、世代觀念之隔,這本書在某些面向上還滿貼近「普羅大眾的生命經驗」。或許對某些人(例如我?)會覺得老生常談,不過我同時也擔心自己的預設觀念,阻礙我更深入體會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意思。


●個人的疑問
1.對於「犯罪是優越情結的表現」一說,可以擴大範圍成:為小惡=自我感覺良好「很聰明」嗎?
2.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會認為同性戀來自有意識的選擇嗎?可以靠「引導/改變人生風格」來改變嗎?
3.以現實觀察例子,自我中心的人往往還滿容易擁有愛情關係(而不像書中說的困難)?為何?
4.於P.218,提到「施與受的原則最重要,『伴侶是否彼此尊重,意義不是那麼重大』」←何解?


●總結
雖然是囧星人非常推薦的一本書,也因「確實是阿德勒本人寫的,可以避免其他作者過度解讀個體心理學」而非常具有價值,但個人對部分議題尚有些懵懂,亦在「期待某些話題談得深些」時期待落空。
例如前述的「自卑」;另一則是「女性追求男性/陽剛形象、對陽剛的妒羨」……呃,不諱言完全就是我自己切身的現象及問題。書中對後者僅簡單說明「女性試圖改變、模仿男性,有些有益;試圖染上男性固有惡習則是危險」,令我懷疑最後是否仍打算將人塞回順性別的框框裡面……?
(不過,我雖然強烈崇拜陽剛價值,生理認同還是順性別的)

再者,這本書對我個人的「人天生有優劣之分」、「男性天生享有特權」頑石概念(?)雖然觸及但尚未翻轉看法,讀完後,這兩個概念仍舊纏著我……滿難擺脫呢……


同じカテゴリー([無責感想])の記事
 《思考的法則》 (2024-03-04 04:52)
 《精準寫作》 (2024-02-21 00:57)
 20240129 黃色小鴨成雙回歸(0209除夕夜加拍) (2024-02-10 03:29)
 20240129 冬日遊樂園+旅運中心(0209除夕夜加拍) (2024-02-10 01:12)
 《成為小說家賺上億吧》 (2023-11-14 03:55)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2023-04-30 06:19)
 20230129 和服體驗/蓮池潭燈會 (2023-01-30 13:19)



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