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見樹又見林》 2015年04月15日 04:12


原文書名: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作者:Allan G. Johnson
出版社:群學(譯者: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作為一個畢業後就把所學還給老師的社會系學生,早在大一入學時,系上書單裡便有這本書。但直到畢業之後,我才把這本書完整讀完。對它的印象總停留在「社會學的入門書」——而的確,許多年來,每當有人提到「想接觸社會學」時,很高機率會得到「被推薦這本書」的結果。
因此我想試著來寫寫這本書的書感,用更少的文字來增加人們接觸這本書、接觸社會學的動機(大概)。

首先是書的物理條件:計入本書介紹+內文,總共只有六章、200頁,並不厚。
再來是書的文字風格:以「對讀者說話」的方式,巧妙地將各個「名詞」以平鋪直敘的概念講出來——
以個人感覺而言,似乎有些人會把社會學當作「專有名詞、專家與理論、○○主義的堆疊」,但那並不是社會學的樣貌,所以作者行文時直接把專有名詞套用在各種生活實例裡,攤開、稀釋、淺白地解釋(而非字典式的冷硬條列解釋),告訴讀者that's all,降低初接觸者對大量專有名詞的擔憂。

有些西方書籍,特別是闡述「觀念」的書會以「閒話家常」方式開場。《見樹又見林》亦是——它幾乎整本書都在「向讀者閒聊」因此介紹並不好寫。提出大概講了哪些,會回到上述的名詞堆集,這非我樂見;照其脈絡介紹,便會不知不覺跟著聊起諸多概念、觀點和思考方式,甚至舉出新聞/社會現象實例。
幾乎只在換章的時候,才會有明顯的停止點。不然它一個概念連著一個概念,神奇地既不跳躍,也不像換話題,而是讓讀者於閱讀過程驚覺「A和B竟有關聯、B和C亦有關聯」這種網狀概念的建構。


●個人與社會體系的概念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從「多元」這個詞彙開始,談到「個人主義、從個人散發出去的視野」如何主宰了現今人們大多數的思維。並闡明「只有『一堆人』並不構成社會體系,社會體系也不只是『一堆人』而已」。當組成體系之後,規則、關係、所處位置、運作方式等事物便會接著冒出(一種「1+1≠2」的概念)。

我嘗試用這樣的譬喻:
你站在一幅名為「個人」的繪畫前,這幅畫當然有許多值得研究之處(主題、用色、筆觸等),但你也可以選擇退後點拉開距離,然後發現這幅畫周圍有其他的畫,它們亦為一幅幅「個人」,並與原來的畫呈現某種排列(等於「某種小體制」),愈退後,愈多畫入眼,小體制變成大體制,甚至也會出現主角是別幅畫的有趣小型組合。退到最遠處,你甚至發現千萬張畫拚成了更大的圖案——像「相片馬賽克」那樣。
到這階段,層級可以說是社會、文化、國情等巨大的體系了。

再舉兩個「大眾思考時,容易朝個人因素去考慮」的例子。它可能會換些名詞,例如標籤化、把人分類、畫入○○族群、集體獵巫行為等:
1.鄭捷事件的報導 電玩製造殺人魔? 醫師:勿標籤化
2.阿帕契打卡案,民眾對於權貴、藝人、軍事高層的輿論追打
但其實這些事件,並不僅僅關於當事人本身,背後還有教育體系、社會對於青少年/女性/男性、學生/藝人/軍人的想像、定義和期待、法律對上述身分的行為要求、軍中規則體制/實際體制的落差……等問題。

整個第一章,都在用大量的例子與閒談觀念表達「跳脫個人主義式的思考」以及「不要非A則B」概念,讀社會學,其實頗不歡迎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連連看思維。這件事情本身是兩面刃,會讓一般大眾覺得社會學家講了一大堆卻沒有結論或是解決方案;可它提供多角度看事情的方法,並攤在當事人面前供其思量、選擇,這是社會學方法的功勞。若無,人是很容易陷入「選項只有狹窄的那幾條路」窘境。
要我說的話,社會學是學習如何多角度看待事情的工具,小則解決當前問題——盡可能列出選項,並找一條適合的處理法;中則避免問題重蹈覆轍;大則……可能改變社會吧?但那需要很多公民共同關心、參與、推動(不單指政治,公德心或性別平等之類的諸多議題亦算在內)。
因此,社會學是既有用也好用的工具。


●文化、符號/想法建構真實
忘記符號學是大一還是大二的必修課程……初次聽到時,完全不懂這科目是學什麼東西?會是辨認某些幾何圖案嗎?或者是文字?或者圖像?甚至真正的物體?其實「都是」——只要它帶有「意義」的話。
雖然有點哲學層次(總比大二時真的去啃整本哲學史好了,光是厚度與易理解度就天差地遠),但第二章早早便讓符號學上桌,作者有它的用意在:從人「認知『何為事實』的機制」談起,才不會遇到談了老半天卻發現指的並非同一件事,或者文化上對同一事物帶有不同認知/不同事物帶有同一認知,等等的情況。

節錄幾個重要概念:
.我們認為「顯而易見的」,未必是真的。
.我們投資了很多時間精力去認識和維護某些事「是真的」,而不願質疑我們是不是「搞錯了」。
這概念很像對作品的入坑期/棄坑後、對情人的戀愛期/分手後,到達後者階段,有時會驚覺「當時怎麼這樣想」。

.「價值」(觀)影響我們的選擇、看待/對待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方式
.即使是自由意志選擇,也是來自於價值觀的無形限制。
可能有人會認為「兩個選項擺在眼前,偏選條件差的那個」算是自由意志,因為世俗條件無法束縛你的判斷。但個人覺得:那亦能解讀為「你認為情感/興趣/甚至意氣用事等任何考量,優於此時的一般世俗條件比較」;一個更好的方式是,你這決定是來自於「跨出既有框架」——括號內的字,倒是書裡有如實寫出的「社會學實踐」。

.賦予符號意義→識別真實→建構價值→建構規則→外於規則的偏差出現→態度選擇(與感情因素相連)

在章節最後幾頁,提到物質文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印刷術是個重要例子,因為它會把「誰擁有」、「擁有者決定傳輸什麼樣的訊息」回流、散播到人類社會裡,重複上面那排箭頭句子,建構新的真實、規則和「對於偏差的排擠機制」。


●結構的概念
相較「符號」,結構的概念從字面上來說好懂些,章節開頭則有更淺顯的解釋。這章主要是談身分、位置、扮演的角色等。每個人都處於多重關係上,在不同的關係裡,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因此這是個浮動變因。
書中以很重要且常見的社會議題「家暴」來舉例,說明結構如何讓這樣的現象容易發生——捉住一個個的施暴者做精神分析,有時是找不到共通性的;他們的共通性來自於結構。小至該人在家裡的權威性,大至整體社會對陽剛氣質的鼓勵/嬌蠻撒潑的包容/親權的過度擴權是OK的……等。書裡還有貧富、種族分別等更多例子。

談結構,自然也會提及「機會不平等」與「權力/資源分配」,並花些篇幅述說歷史演變。「社會的歷史」(而不是掌權者的歷史)對社會學來說亦為重要一環。去尋找現今的價值、體系、結構由何而生,有助於未來「要從哪個方向繼續努力改變」。
回到前面的「巨大畫牆(或者相片馬賽克)」比喻,「結構」像是畫與畫之間的排列關係。那會影響哪些畫被放在相片馬賽克的某些位置,哪些卻放在另一位置。


●空間/場域的影響
這章談比較多的「現實世界」、「環境條件」對人類體系造成的影響。社會學和哲學很像,但不總是在「形而上」的世界盤旋,它比較「現實」一點,因此物質因素、空間場域等,也會是社會學探討的事物之一。
由於有個類比對象:生物學/生態學對於「自然體系」概念,因此會花些篇幅在比較、譬喻上;另外「參與體系的人數影響」亦被討論。小至家庭結構由大家族→小家庭的改變,大到國家社會的人口變動。


●人的自我認知與社會互動
到了第五章,似乎又有點哲學味。談論人們如何界定「你、我、他/她/它(們)」,這個分別動作的本身有個重要意義:雖然第一章努力要讀者放棄「個人主義式思考」,但歷經三個章節的「宏觀」洗禮下來,讀者可能會產生一種外於自己的錯覺——彷彿只是去了趟3D全幕式劇場,看看非常具有真實感,卻「與我無關」的影像。
上述兩者,某種意義而言亦剛好是光譜兩端:一端把所有現象的解釋歸諸個人,個人改,情況就會跟著改;另一端則外於體系,整個世界都是「體系在動」自己外於它、被動地被推著跑。可事實上兩者皆非,第五章想要談的,就是這種「把自我放入體系中思考(從而再解釋某些現象『為什麼』)」的概念。不在兩端,而是光譜之間浮動著。

談社會互動,則是讓讀者轉被動為主動的敘述方式。一樣也是前面章節的洗禮較被動,因此《見樹又見林》提出「社會互動是由人們創造和維持一個特定的現實感所用的各種方式構成」,揭示人在社會體系裡的行動便是讓此體系運作下去的因素之一。


●以四個提問「練習社會學的實踐」
最後一章的內容,性質與一些教學書的「練習題章節」很類似,但不是只丟問題讓讀者搜索枯腸,而是先提問,後解釋,再度展演「如何以社會學的方式看待某個問題/某個社會現象」。
雖然某種層面上,學過社會學的人老能侃侃而談,會讓人產生「不過是創造一個名嘴」的感覺。可是名嘴包含了「只是使用自己的想法在運轉的人(剛好接觸的面向又多元)、受過特定學科(不一定要是社會學)思辯訓練的人、透過豐富人生經歷與自我反思窺得社會運作機制的人」等等,範圍相當廣,且個個都能言之有物——所以最佳判斷方式,是看他「說了什麼、如何說」。


●總結
想講的,包括「曾經身為社會系學生的心得」大致都在上述小標裡說完了。只是求學時期,大人們和學生自己關心、擔憂的總是「未來出路、找工作」這種現實問題,社會學的難以名狀又不是哈斯塔常常會造成對一般民眾很難介紹,無法具體想像讀社會學「能夠幫你找到怎樣的工作」,所以大三時系主任還額外在課餘聊聊這些煩惱,要學生們相信「你學到了重要的『思辯方式、思考工具』,社會學並不是空口白話的學術」。

我個人則想加註:社會學的訓練,能幫助你增加「公民力」,曉得應該爭取什麼、改變什麼、參與什麼、抽離什麼,跳脫個人/家庭/同儕/學校或公司的束限框架,看到「更大的社會」甚至「更大的世界」。
「看得到多少」則有助於做出選擇及推想其未來的影響層面,而非簡單、直觀、情緒化的小範圍邏輯。


同じカテゴリー([無責感想])の記事
 《思考的法則》 (2024-03-04 04:52)
 《精準寫作》 (2024-02-21 00:57)
 20240129 黃色小鴨成雙回歸(0209除夕夜加拍) (2024-02-10 03:29)
 20240129 冬日遊樂園+旅運中心(0209除夕夜加拍) (2024-02-10 01:12)
 《成為小說家賺上億吧》 (2023-11-14 03:55)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2023-04-30 06:19)
 20230129 和服體驗/蓮池潭燈會 (2023-01-30 13:19)



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