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F]香水 Perfume 2013年06月17日 13:14


電影官網(中文):http://perfume.cmcmovie.com/
WIKI:香水(中文) 條目內容涉及完整劇情

雖說是為了寫作取材而看,但這部電影從我「知道它」到「實際看完它」之間,相隔約有七年時間;找找資料,其原作小說發表與拍成電影的時間,更是相距長達二十一年。時空的距離,竟無損這部作品的獨特性與震撼度,甚至連劇透亦無法降低其精彩。原因只為——它所敘述的是「嗅覺世界」。

人類社會的各種意念傳達媒介,主要是建立在視覺(文字、影像)和聽覺(音樂)上。電影更是此二者的高度融合結晶,但在完全陌生而無法複製重現的「嗅覺」面前,仍顯能力見絀。於是這成為這部電影的最大罩門:好看歸好看,可是聞不到氣味,實在很難體會劇中人的情感為何激烈波動/不為所動。

●十八世紀的世界:下層社會之惡臭
《香水》的故事主軸,是一位天生嗅覺極度靈敏(依電影的呈現手法,說不定與犬類不相上下)的社會低層人士「尚.巴蒂斯特.葛奴乙」,自出生到死亡的人生歷程。電影一開始,便用非常鮮明而噁心的畫面,來呈現第一種味道:魚腥為主的惡臭氣味。

在巴黎最髒亂的魚市,污穢泥濁的地面、蓬頭垢面的底層居民互相推擠、大量的生魚一箱箱來去、捨棄的魚肉隨手丟在地上,放任其腐爛生蟲……這些影像雖然聞不到氣味,卻會引人反胃。接著鏡頭帶到一名滿身大汗、頭髮亂糟糟的魚攤婦人,懷孕中的她肚子突然一陣劇痛,竟直接坐到髒污噁心的地面上,藉魚攤遮擋來生孩子。原來她已經有過數胎死嬰經驗,生孩子生到不需要別人幫忙接生;嬰兒亦直接留在魚攤下方等待死亡,「反正原本就不會活,等他流走」。

但這胎嬰兒——也就是葛奴乙不同,他活了下來,發出第一聲啼哭。這啼哭引發周遭人群的注意,也使原欲棄嬰的母親得趁機逃跑。不過母親立即就被人群抓住,最後受絞刑而死。
這也是電影帶給我的第一個疑點:十八世紀的世界有棄嬰罪嗎?

嬰兒葛奴乙被送至孤兒院。那間孤兒院中的孩童人口之密集、生活品質之低下,讓觀眾很快便能理解:開設孤兒院的太太,其實是為領政府補助才開孤兒院的,她對小孩子根本沒有愛;而小孩之間,亦很快就對嬰兒葛奴乙產生殺機,打算悶死他。
依照電影的表現,我原以為是嬰兒「抓住小男孩的手不停聞」這個動作,讓男孩覺得嬰兒是很可怕的存在、是未來的生存競爭者,才想悶死他。但後來在網路上讀到原作與電影都有看的人寫的心得文,發現孩子們對葛奴乙的殺機,也有可能是來自於「這個嬰兒不像人類,因為他沒有人的味道」。容後解釋。

葛奴乙在孤兒院住到十三歲。這段期間內,雖然還是居於下層社會,但總算不是一面倒的惡臭世界了。
原本以為這會對他的嗅覺體驗好一些的我,才突然發現自己的想法太過天真——葛奴乙其實是個對「氣味」來者不拒的怪人,香的、臭的都會努力去體驗。所以他的價值觀與常人「喜香怕臭」不一樣,活在擁有複雜氣味的世界裡,對他來說才是新奇又充滿探索空間的。「不懼臭」這項特性,普通人的價值觀可無法接受,於是他更被排擠、欺負。
十三歲後,葛奴乙被賣到鞣皮廠(皮類加工廠)去當工人。拿到錢的孤兒院太太一轉身就被強盜搶劫殺害,與其母同樣倒楣的遭遇,讓我突然產生「葛奴乙是會帶衰離他而去的人嗎?」的荒謬感。但事實沒錯,依照後來的劇情,不管離開葛奴乙的人是好聚好散,還是為幾個錢把他賣掉,下場都是「用很扯的方式死亡」。

看看鞣皮廠裡的環境,大概亦是個充滿惡臭的世界(電影甚至交代「這個行業的工人通常活不過五年」)。所幸鞣皮廠不像魚市場那麼廣為人知,就算有影像,也不會勾起什麼噁心的嗅覺體驗。倒是葛奴乙長大成人後,隨著工頭進城去交貨這段旅程,「以鮮明影像展現氣味」的手法才再度出現。尤其是五顏六色的香料那一幕,就算聞不到,仍舊有令人醉心的感覺。


●十八世紀的世界:中高層社會的香水味
城內一遊,讓葛奴乙遇見最重要的兩項嗅覺體驗:一是「香水」,二是「少女體香」。
城內風景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光鮮亮麗,因此宛若貴族建築般裝潢華麗的香水店,以及其中穿梭的名流,便於市街中形成特別耀眼的角落。葛奴乙在此聞到當時風靡巴黎的新款香水「愛與靈」,並知曉世上有香水這樣的東西、有販售和調配香水的行業。然而不久,他的注意力就被另一種香味——少女體香勾走,並像跟蹤狂般尾隨賣梅子的少女,走了好長的一段夜路。

這段跟蹤劇碼,讓人再度意識到葛奴乙的:
.嗅覺能力強大到即使通過放著煙火的廣場,從煙硝味中走出來後,仍能繼續跟蹤。
.愛上的是氣味,不是人類。所以即使梅子少女回頭過來,向他搭話時,他卻不發一語。
.對於想要擁有的事物,是以近乎動物的方式直接獲取。於是亦造成失手悶死梅子少女的慘劇。
.沒有善惡價值觀、只珍惜香味,卻不珍惜人的生命。

「想要留住氣味」的概念成形後,亦成為葛奴乙最渴盼的願望。之後再度進城,送貨給來自義大利的過氣香水師包迪尼時,他就以驚人的嗅覺,破解「愛與靈」的配方並改良,讓苦於名氣被「愛與靈」搶走的包迪尼刮目相看。之後應允葛奴乙的懇求,將他從鞣皮廠贖回來當學徒,教導他香水相關知識。
由於提到特定行業(香水師)的知識,讓我覺得這段過程非常有趣。例如香水師聞香水時,不開瓶直接聞,而是灑在白絹上,然後甩動白絹,將香氣曳入空氣中再聞;各種花草香精名稱、前味/中味/後味的概念,還有最珍貴的第一種香精萃取法:蒸餾法。

前味/中味/後味的「文字概念」我在兒時便於百貨公司型錄上看過,卻只能猜出大概意思。前味指的是第一印象氣味,僅持續幾小時;中味是香水基調氣味,能維持得更久些;後味則類似餘韻,維持最久。
不過,想要更確切地體驗這樣的感覺,或許得花不少錢去廣收香水?此點跟《神之雫》的紅酒一樣,有「其經驗珍稀值得,但一般人可能負擔不起」的盲點呢……
能夠製造香精的蒸餾法,則更是讓我感興趣。將大量花朵以儘量不破壞花形的狀態,成堆放入大型密閉容器中水煮,再從容器正上方(蒸氣會往上冒)設一條導引管,引到冷卻容器中凝結,最後再導向收集口。最後在收集口中收集到的少量液體,便是號稱「花朵靈魂」的香精。

但是,並非任何東西都能用蒸餾法取得香精。葛奴乙剛開始拿金屬、皮和貓咪實驗,結果煮出來的「香精」毫無氣味,就只是普通的水。我實在很佩服電影中的包迪尼脾氣。像這樣煮,蒸餾鍋會被弄壞吧……
(其實電影中的包迪尼脾氣很妙,會為小事大聲罵人、趕人;像這種差點把鍋子弄壞的大事,卻不生氣)
倒是實驗失敗的葛奴乙,打擊大到胡亂摔東西後休克昏倒,差點死掉。包迪尼趕快找醫生來救他,結果卻是葛奴乙自身「我還沒有真正學到保存香味的方法,我不能死」的強烈意志讓他醒過來。醒來後,第一句話便是問「有沒有蒸餾法以外萃取香味的方法?」
於是包迪尼寫了介紹信,讓他到世界香水之都——格拉斯去。

與包迪尼相處的這段日子,除了讓觀眾知道一些香水調配和製作相關知識,傳達的概念也是最接近一般人心目中的「香水」。換到第四個舞台格拉斯後,故事主線就開始往謀殺少女、奪取體香的方向前進了。
因此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也是與包迪尼在一起的日子。
可惜,在「破解『愛與靈』配方」的橋段裡,連我這個沒看過原作小說的人,都會覺得呈現手法不夠好:葛奴乙明明不識字、不認得任何香精,應該要做出「在櫃子附近不停聞嗅,憑『氣味判斷』拿出各種配方香精瓶」的動作,然而演員演起來卻像是「看標籤拿瓶子」,失去葛奴乙理應嗅覺超凡的感覺。明明整部電影不斷強調此點,於這麼重要的橋段裡,卻疏忽了……

而且,包迪尼亦是《香水》這部電影中,唯一與葛奴乙好聚好散卻被帶衰死亡的人,這點滿可憐的。
回頭想想,也許原作中的這項設定,是要強調葛奴乙的「人生存在感是零」,他因為沒有人味、因為沒有存在感、不被他人接受認同,而對「自我的存在」相當絕望。原作者讓「認識他的人都死於非命」,更是把他實際活過的人生也否定掉,因為能證明它存在的人都死了。


●荒山居住期:葛奴乙終於發現「自己沒有味道」
電影將這段時期拍得有點……意識流?主要著重在葛奴乙的旅程選擇、獲取更多的嗅覺經驗、發現幾乎無味的山洞,在裡面待久後,聞到衣服發臭、呼吸裡曾吃過的食物味道——卻偏偏沒有自己的體味。
才終於揭露出「自己沒有味道」這件事。

如果只看電影,我會覺得這個發現有點莫名其妙。畢竟來源是自己的話,感受不到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嗎?
視力再怎麼好,終究看不到「自己」;味覺再怎麼靈,終究嚐不到口腔裡的味道;聽覺再怎麼敏銳,也不可能聽到胸腔的心跳聲。因此,「聞不到自己的味道」很正常。
然而在讀過「原作與電影皆看」的網友心得文後,我才知道這是電影表現不足的地方。明明「葛奴乙沒有味道」是貫穿全劇的重點,電影卻只像個固有設定那樣輕鬆帶過。

「沒有味道」帶來的影響有:
.缺乏人的味道,使得周遭人們覺得他「不像人類」而排擠他。自然就缺乏關注和愛。
.葛奴乙自身也因為察覺此點,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無足輕重、不被愛。
.在之後的襲擊少女行動裡,能藉由「沒有味道」這項特質隱藏氣息,不被少女們發現。

電影的時間感亦有錯亂。僅用鬍子和頭髮變長來表現「葛奴乙在荒山上住了好幾年,過著與『氣味』為伍的日子」,但那模樣就像時間只跑了十天半月而已,體會不到「年」等級的悠久感。
總之,受到「原來自己沒有味道」這項打擊的葛奴乙,離開怡然自得的荒山居地,重返人類世界,繼續朝著香水之都格拉斯前進。


●第四個舞台:格拉斯
香水之都該是什麼模樣?富麗堂皇、閃閃發光、精雕細琢,就像那間販售「愛與靈」名牌香水的商店一樣?
不,其實跟一般的鄉間城鎮差不多,只是有錢商人較多些,因此仍有數棟宏偉的公共建築、大宅等,卻不到貴族等級那種豪奢。真要說其特別之處,應是大片大片的花田——連帶地擁有豐富的色彩變化,不若普通鄉間風景,只有「綠」一種主色。第二項特別之處則是「豐富的花朵色彩,亦會渲染到人類生活圈裡」,畢竟這座城市的主要產業,便是採收大量花卉製造香精。

在格拉斯,葛奴乙學到第二項香精萃取法:脂吸法(油萃法)。
將動物油膏先行抹上纖維寬鬆的網格布,再將花朵黏附其上,待油膏吸收香味後,以酒精提煉抽出香精。
這項萃取法,也是葛奴乙後來用以取得少女體香的方法……

當葛奴乙到格拉斯的香水工廠工作後(此時已經兩種萃取法都學會了),曾經殺害一名少女,將之丟到比包迪尼家蒸餾鍋更大的蒸餾筒裡,試著想抽取少女的體香。這段劇情現在回想起來,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在之前,當他用包迪尼的鍋子「煮貓取香精」的時候,不是就已經確定蒸餾法不能取得這類“原料”的香精了嗎?何必要多讓一名少女犧牲呢?

從梅子少女算起,第三位犧牲者則是一名有養小狗的妓女。此時的葛奴乙已經想要嘗試油萃法,因此要求妓女身抹油膏維持不動,讓體味滲進油膏裡。妓女認為他不正常,想取消交易走人,卻引來自身殺機——
而更不幸的是,她的犧牲竟也證明葛奴乙的實驗成功:妓女所飼養的小狗,明明目送主人屍體被運走,卻在聞到葛奴乙身上的「妓女體味香水」後,將之認為是同一個主人,自動親近。
於是葛奴乙開始殺人取香之路,而且他早在踏上格拉斯的土地那天,便已經選好最終目標:珞兒.李奇。

被蒸餾的少女一人、莫名死亡的妓女一人,再加上頭兩位實際被加入香水計劃的犧牲者(雙胞胎,也剛好是珞兒的朋友),四名女性的離奇死亡引起格拉斯市議會的注意。初期的開會討論,得到「除了妓女,其他少女屍體未被侵犯,仍是處女」這項意外線索,並做出「全市宵禁」決定,引起部分花商大力反對。因為花朵採收有最佳時間,而某些花更是需要在半夜、凌晨採收,宵禁會影響生意。

當「無聲無息消失,再見面時已是剃髮裸屍」的少女被害人數逐漸增加,證實宵禁無用、擋不住犯人時,恐慌的格拉斯居民開始訴諸宗教。主教更是大聲譴責兇手,喊著要驅魔——結果修女亦成了被害者。
此時突然傳來「犯人抓到了」的消息,格拉斯居民大為歡喜,宵禁取消、放肆慶祝。只有珞兒之父認為那位來自其他城市的兇手,是被屈打成招,連格拉斯這邊的連續殺人案一併認罪而已;真正的犯人還在城內。

當然,沒有人相信李奇先生,包括身為女兒的珞兒也不相信。父女一度小吵架,差點讓葛奴乙有機會在暗巷內綁架珞兒,但李奇及時喊住女兒、女兒及時跑回爸爸身邊,才將這項天倫慘劇延後——
是的,只是「延後」而已。當李奇愈因「父親的直覺」坐立難安,甚至替女兒答應候爵求婚,將她先行帶出格拉斯的時候,葛奴乙也追出城外,靠其靈敏的嗅覺,準確地追到珞兒的所在位置。

電影在這段劇情中,有兩項亮眼的手法展現:一是李奇還刻意讓空馬車走A路線,自己與喬裝男孩的珞兒騎馬跑B路線,用這項方法打算混淆兇手的時候,仍不敵葛奴乙的嗅覺。即使城門守衛告訴葛奴乙「李奇先生從A路線離開了」(這是視覺上的結果),葛奴乙卻反問「不是B路線嗎?」邊直接跑向B路線,讓守衛一頭霧水;二是葛奴乙踏上B路線後,鏡頭以快速的俯瞰畫面推進、搜索、收束,最後對準珞兒的身影,充分展現出葛奴乙那恐怖的嗅覺雷達功力。

不管跑到哪裡都甩不掉、沒有氣味因此無法察覺其存在,像這樣的兇手,簡直跟幽靈沒兩樣。
逃了一晚,李奇父女倆在一間傍海的旅館歇腳。李奇先生還特別確認女兒的房間窗戶外面直接接著峭壁,不會有人破窗而入,甚至還把女兒反鎖(避免她意氣用事半夜逃跑),萬全的準備防範兇手。然而葛奴乙卻憑藉「自身無味」的優勢,在連旅館主人家的狗都感覺不到他的情況下,大搖大擺地直接走進旅館、取走李奇先生房內的鑰匙,殺害沉眠的珞兒。
至此,由十二名少女體香共同調製所成的絕世香水,終於完成。
不過葛奴乙也在旅館附近的郊外被逮捕。那個時候他剛好煉完油膏,完成香水。


●逆轉善惡的絕世香水
《香水》這部電影裡令人驚奇的橋段連連。雖然看的時候會覺得「真誇張,怎麼可能」,但卻又好像有跡可循,畢竟「氣味」在生活中的影響看似很小,實際上卻處處皆是,難以否定其重要性。
電影中,將「氣味」的魔力發揮到最大的橋段,便是「葛奴乙的審判行刑」這段劇情。

原本被判要釘上十字架(當然不能跟神聖的基督一樣,所以其實是X字架),由行刑者揮動鐵棍打爛骨頭,等其傷重力竭而死的凌遲之刑,在葛奴乙偷偷拿出藏在牢內的絕世香水,跟著上刑場之後,一切完全改觀。
先是拖他出來的獄卒醉倒,因此葛奴乙有餘裕自己穿上華服(也許是當時對犯罪者的最後禮貌,就像執行死刑前,犯人可享用大餐)、攜帶香帕。到達行刑台上後,一揮香帕,眾人先是愣住,嘈雜瞬靜,接著開始有人說他是天使、是無辜的、怎麼可能是殺人犯……

絕世香水的味道,應該是究極的女性荷爾蒙香味。行刑場少說有萬人圍觀,在葛奴乙如同指揮家般揮動香帕的動作中,他們彷彿見到天使、女神、究極的純潔與愛戀等原應不可視之物。然後開始陶醉其中,甚至出現群交行為……
在只有看電影的情況下,那種萬人裸露的淫樂地獄畫面,已是相當駭人;但在看過原作小說的網友眼裡,竟是「保守」的表現。也許是因為群交的人們表情太過幸福,不像陷入狂歡、充滿肉慾?動作也太溫和?

當眾人沉醉於淫亂中,李奇先生是唯一清醒之人。他拿著長劍,渡過裸體人海,衝上行刑台,正準備要揮劍刺殺葛奴乙時——連他也被這絕世香水征服了。我原以為他是聞到女兒的香氣痛哭流涕、下不了手,直到他摟著葛奴乙的腿哭喊「我的兒子」時,我才知道李奇先生跟那隻妓女所養的小狗一樣,因為氣味而產生感官錯亂,連認知都錯亂了。

殺害十二名天使般美麗少女所做成的絕世香水,也如同天使般救了兇手葛奴乙的命。這非常諷刺。

但天使(香水)唯一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讓葛奴乙「懂得被愛、被人所愛」。他在萬人群交的行刑場上再度察覺這點,萬分失望地淡然離去。夕陽下,旁白說著這絕世香水大可拿去蠱惑國王或教宗,作為強大的精神武器。可是葛奴乙滿腦子只糾結在自我的存在、愛與被愛這類人性本質上的問題。他就穿著那身華服,從格拉斯走回到巴黎魚市場……

葛奴乙選擇了「被愛的自滅」。他將絕世香水淋在身上,讓遊民受到吸引撲過來。在眾多的「愛」包圍下,被遊民活生生分食。竟然是這麼獵奇的結局,但卻沒有尖叫、沒有血腥,只有留給觀眾的驚悚感。畫面上,就只是一群人聚集又分開,然後葛奴乙就這樣從世上消失了……
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無意間,多多少少仍有那種「為惡者須受報應」的觀念,才選擇讓葛奴乙以如此獵奇的方式死去?在極度的痛楚裡付出生命,卻還是沒有得到任何的愛,一切所謂的「愛」依舊來自絕世香水神奇的魅力,葛奴乙自身沒有任何可供愛人、被愛之處。


●總結:從頭至尾都令人覺得五味雜陳
有實際「氣味傳達、表現」的五味雜陳,也有主角行事風格怪異、善惡難辨的五味雜陳;有「生命」與「珍藏香味」價值觀混亂的五味雜陳,亦有「被害人的香氣居然保護了兇手」的五味雜陳,最後則是愛與被愛的奇妙認知造成的五味雜陳。怎樣才叫做被愛呢?為什麼具有人類的味道才能被愛呢?

……終究,還是敗在「電影聞不到味道」這點。於是好看歸好看,震撼歸震撼,許多「起因來自味道」的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在無味的電影裡,只會讓觀眾懷抱愈來愈多的疑問,驚訝於葛奴乙的行動,和眾人竟會為「沒有人味」絕情捨棄他、竟會為「絕世香水」瞬間愛戀他,甚至愛到把他給活生生吃掉……

所以我立刻跑去買原作小說。雖然照例又會排在書單很後面的地方,不過我相信能從裡面找到更多關於氣味的解答,不致於有電影「能夠僅憑聲光效果和手法呈現帶領劇情,卻無法說服心思細膩的觀眾『為什麼事情演變成這樣』」的狀況。
換言之,《香水》能成功地延續「電影是聲音與影像的融合結晶」優勢,拍出很好看、很有深度、具備文藝氣息與驚悚片特質的作品,可是終究無法重現第三種感官——嗅覺,因而遺憾退回「只是電影」的位置。

參考資料:香水--味道的重要性,不該被忽視 @ 影聚堂


同じカテゴリー([F] 電影)の記事
 [F]明日邊界 Edge of Tomorrow (2014-10-17 15:14)
 [F]賽德克.巴萊 (2012-05-16 03:24)
 [F]觀鳥大年 The Big Year (2012-03-31 04:12)
 [F]被出賣的台灣 Formosa Betrayed (2010-12-07 20:39)
 [F]攻殼機動隊(Movie 1+2) (2010-02-19 02:43)
 [F]海角七號 Cape NO.7 (2008-10-16 01:13)
 [F]請登入線實 (2008-10-13 19:55)

 ▼Posted by 奈奈 ▼ at 2013年06月18日 12:05

忘記在哪看到這個故事了,大意是某個變態發現少女吃水果後散發的體香非常甜美,於是就照三餐餵食水果,後來少女就因為營養失調而過世......

關於香氣的話題真是恐怖 囧

這邊我想補充一下,第一,「嗅覺」和「視覺」,也就是「大腦認知」是連動的,看電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找出記憶中的氣味,因此看到魚市場會聯想到腥味,看見花會聯想到香味;不過如果自家姊妹從小揮灑青春的汗水──成天就是汗臭味,自然就會對「少女的體香」產生疑惑XD

第二,腐敗的東西之所以會讓人類聞起來覺得「臭」,主要是是讓人類透過嗅覺了解「這個東西已經不能食用,吃了會生病」,但對食腐動物來說,腐敗產生的氣味真是香的不得了啊~~~就生物「設計」來說,氣味是一種判斷的手段,但在人類來說,有時會因為天生腦部異常or後天壞掉,使其對氣味產生「另一種判斷」......

坊間很多香水廣告都把「香水」跟「性」攪在一塊兒,這就好像漫畫的老梗橋段──女生洗完澡後,男生聞到女生身上或頭髮的香味,產生想一把推倒女生的衝動──就理性層面看來,香的是摻了香精的洗髮精和沐浴乳,所以男生應該是去撲倒這些沐浴用品才對,但實際上男生應該是產生「這個女生已經把身體清潔乾淨」(大腦的認知:臭=髒=有傳染疾病之虞),既而產生性衝動。所以我想「香水」的男主角除了大腦某些部分運作異常興奮之外,他的性衝動也展現在氣味上,而不是身體的接觸。

最近在youtube看到某自稱囧星人的男子評論動畫,提到作品的邏輯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作者想要透過這段劇情表達什麼。其實我本來在寫小說方面相當重視邏輯,雖然隔個幾年再回去看以前的作品會覺得邏輯狗屁不通,但後來隨著這幾年在現實生活中風波不斷,赫然發現真實世界的人類根本毫無邏輯可言,有時會覺得去看小說還比較有道理。再者,每個人的邏輯概念不同,這也可以說是生物歧異性,讓人類可以延續下去的「設計」吧.........
 ▼Posted by 海馥羽 ▼ at 2013年06月19日 02:44

>看電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找出記憶中的氣味
電影和小說原作,應該也是應用這種原理,把「氣味」傳達給觀眾知道的。形容得愈詳細,能想像的程度就愈多;當某些氣味在一般觀眾的體驗中並不常見時(例如少女體香),就需要花更多篇幅的文字、更多鮮明的畫面來讓觀眾「想像它」。可是電影在這方面的呈現「只有某些時候算是具體」,其他時間仍花在跑劇情上,觀眾一者聞不到味道,二者沒時間去想像,自然會覺得這是部大鼻子電影了(倒

>他的性衝動也展現在氣味上,而不是身體的接觸
我倒沒想過「葛奴乙把性衝動轉移到氣味上」這件事耶……也許真的是這樣沒錯。
雖然這部電影是十八禁的,肉體畫面不算少,可是葛奴乙對氣味的迷戀,一時讓人很難與「性」聯想,反而比較接近「這個人跳脫世俗的價值觀,活在一個『只有自己與氣味的世界裡』」,從開始就把他排除在人的思考邏輯外,故也沒有意識到這號人物有沒有性的存在。

>作品的邏輯並不是重點
但當我想嘗試為它寫些什麼的時候,邏輯就是個問題了……
現在正在寫伊坂幸太郎的《魔王》心得文,便有種「無從談起」的困窘感。這部作品看似跳痛(所謂的缺乏邏輯),但對於群眾的政治盲從和漠不關心,倒是寫得很貼切,因此我一直試著想理出什麼頭緒來……

的確「作品的邏輯並不是重點」,重視它,有時可能會讓作品失去其有趣、彈性之處。然而我始終認為,保有一定程度的邏輯是重要的。若是讓觀眾產生「雖然不知道在演什麼,可是好好看」的感想的話,不僅觀眾之間難以交流(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談它),甚至連推廣也會有難度;除非這部作品的「跳脫邏輯」是走爽片或奇幻風格,看些充滿速度的戰鬥,或是綺美的幻想。
《魔王》的漫畫版就有走爽片王道戰鬥的趨勢,相對地原作小說較為務實;至於看不懂但很奇幻綺美,腦中不知怎麼地,立即浮現《迴轉企鵝罐》這部作品XD ←過一陣子好像要出小說喔。


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
<ご注意>
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