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書名:《万能鑑定士Qの事件簿》Ⅻ
作者:松岡圭祐
出版社:圓神
在最後一集封面出現婚紗,任誰看了都會以為莉子和小笠原修成正果了吧……
但主軸仍是查案。尾聲時會有兩個長一點的事件,分別對應華蓮、小笠原。不太有「統整、收尾系列作品」的感覺,還是偏重描寫角色成長結果。案件本身維持頗久的「五里霧狀態」,真相則……滿可愛的(?)
繼蒙娜麗莎案扯進相關歷史軼事,此案也把某個世界名景捲進來虛構其成因。大概是這點有《宗像教授》的味道,所以讓我滿喜歡的吧?
●活用太陽之塔內外地形
日本官方的中文網頁。儘管小說中有簡單示意圖,但還是看實景照片比較能了解這座主要舞台,以及周圍曾有的設施。
與前面各案件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本集要解決疑似失蹤/誘拐,屬於「人身安全」的案件。並非搶救財物、扳回劣勢減少損失,或阻撓嫌犯「不知何時會踏出的下一步」。且被害人只是普通民眾,缺乏容易聯想的犯案動機、難以推敲與兇手的關係,讓本集故事顯得非常特別。
書中花費不少篇幅描述太陽之塔的特殊結構,說明它為何極難藏人、極難逃跑。雖然不算密室,其環境還真的滿難推測被害人怎麼消失的。加上前述條件,便營造出頗久的「五里霧狀態」,既不知道被害人在哪裡,也不知道幕後黑手怎麼有辦法掌握莉子和小笠原的動向,並考驗她的鑑定能力?
●不同風情的連續考驗題
說到「考驗鑑定能力」,整個過程跑起來有點接近台灣行的「不斷換地點進行實境解謎」,但並沒有笨賊試圖耍人的輕浮及莫名其妙,亦無華蓮案「這根本違背邏輯嘛」的強勢壓力。兇手(或黨羽)儘管在身分上裝神弄鬼,卻頗認真出題、有正確解答,未曾耍弄莉子或打算搞垮她。
不知是否為了避免類似橋段引起讀者對華蓮案的回憶/聯想,鑑定考試過程中:
1.僅挑一位共同參賽對手,省略連續比拚的繁雜描寫
2.讓莉子老實承認「此物無法鑑定」,一反以往被壓力擊潰,硬逼自己必須擠出個結果、喪失信心的走向
3.讓莉子揭穿競爭者的把戲,不再因為「對手辦得到,我卻不能」而懷疑人生
總之,有好好維持莉子成長至今的水準,沒像蒙娜麗莎案那樣「明明前面跌過一次跤,竟然又中類似陷阱」的掉漆表現,令我非常感動。
(其實上一回的京都案就有維持此水準了;但莉子還是曾被短暫擊潰——靠打擊她內心隱藏的戀情)
●罕見的兇手類型及動機
莉子前面偵破的十一個案件裡,唯有兩名兇手、一名幫兇是基於某項高潔理想,因偏執而犯罪;其他人則受私人欲望驅使犯案。但大抵上離不開這兩種類型——沒想到竟在最後一集出現了第三種動機!
這感覺太新鮮了。
兇手的身分也很令人意外;利用兇手行其他犯罪的連帶兇手,更是第三重驚喜(欸)
雖然我推崇成這樣,寫書感時還是會擔心:有沒有人與我意見相反,覺得犯案理由及內容太瞎?
但從一個有年紀的社會人士角度來看,兇手的辯解其實有道理:環境給予的壓力、要求真的很瞎,所以才用這麼扯淡的方式犯罪。連帶兇手則利用兇手這項弱點,執行另一個扯淡的目的……
我不滿意的,反而是莉子依舊一派天真光明,相信給予機會就能走向好結果的行事風格。對人心黑暗、人性缺點毫無防備,也低估了「變好」的難度。尤其在某些領域,失敗/白忙是常態,不是光靠樂觀進取就能熬過來的。
●本集提到的知識
.iPhone的計算機符合數學規則,不像普通計算機走一步是一步;若整個算式輸入,會先乘除後加減
.18K金可避免金屬過敏者的不舒服
.太陽之塔的諸項知識
.紙類的分辨知識
.不公正的抽籤法作弊技巧
.各項破銅爛鐵的年代鑑定(然而只有文字敘述,沒照片)
.ISP業者提供的網路流量記錄,可當作「某人確實有不在場證明」的參考(未否認自動掛網也會有效)
.飯粒、辣椒、保鮮膜的分辨
.飯店領班應有的職業習慣
.日本靜岡縣的地名哏(閱讀當下立刻懂了)
.電池小歷史
.GPS小歷史
●總結
不太確定「夢想只差臨門一腳」這句話是何時在系列作裡出現的?(體感上好像只在這集出現)
很不錯的名句,但對我的震撼力似乎還好。比起那個,我更高興看到華蓮再度登場,以及婚紗橋段的可愛。
老實說,當莉子接下「來自公共電話的考驗」時,我想起了「終極警探3」、中間讀著單元主角.蓬萊浩志孤單尋找失蹤妻子的樣子,想起X JAPAN樂團主唱Toshi經歷過的婚姻詐欺,最後連帶兇手的順風船也被莉子揭發時,想起《宗像教授》;婚紗橋段則想起日劇「長假」最終回的經典畫面……
這第十二個案子,怎麼會讓我產生這麼多聯想XD
總之這集出乎意料地令我喜歡。最加分的部分應該是莉子和華蓮像女生朋友般的對話吧?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