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2023年03月11日 01:15

原文書名:《万能鑑定士Qの事件簿》Ⅳ
作者:松岡圭祐
出版社:圓神
雖然這樣說很奇怪,但這集比較有「我所認知的推理小說」味道。讀前一集時曾經發現並懷疑:也許我太過習慣特定類型、某種描述方式、大眾化的(?)推理小說套路,才會覺得《萬能鑑定士Q》前兩案不太像推理,而是「莉子不斷追著嫌疑犯跑,要嘛逐一解開誤會,要嘛只差一點抓到對方」的偵察辦案劇。
這集則呈現「謎團一直堆疊、兇手一直得逞,可是追半天你依然不知道是誰,直至最後一刻」,是我比較常接觸的推理小說套路。或許重點在「讀者呈現霧裡看花的狀態有多久」造成的體感差異吧?
●換成讀者來鑑定角色真偽?
松岡老師另一個系列作《催眠》的主角有串場,但我無法查證該主角的長相,只能回頭看這集的人物描述前後落差(好像也沒有差太多)。如果熟悉《催眠》系列、知道「形容主角外表的那些關鍵字」的老粉絲,或許能一開始就看出謎詭、鎖定哪個對象最可疑了?
不過我沒有對照組,《催眠》系列在台灣好像也沒有翻譯代理。究竟算不算洩露考古題給老粉絲呢?
又或許重點不是外表——甚至可說出場的多名男性角色都是類似的打扮及描述。可能是言行舉止和態度?
「《催眠》的主角才不是這種個性、儀態、不會說這樣的話」……之類的。
●場景轉移描寫的再次改變
這也是「變得像我認知的推理小說」一環。前兩個案子橫跨日本兩大地區的風景,甚至跑到國外,會有一種「突然掉進另一個世界」的恍惚感。但這集反倒只在東京生活圈出入,有幾種不同的民宅、機構建築描述,落差不像前面那麼大,所以頗有一體和諧感。然而「距離」、「範圍」依舊會跟案情有關就是了。
較奇妙、有抽離效果的場景,應該是故事接近中期的老式飯店。莉子與其他角色們在這邊做的措施、現場查案也很像典型推理小說,所以頗有熟悉、投入的感覺。
●小笠原的功績持續增加
儘管我仍不喜歡他的內心戲:太過以異性、仰慕/追求者角度看待莉子,在心裡胡亂吃醋、自我貶低(而且還是世俗郎才女貌觀點的自貶;即使一秒後就回血停止自卑,對我來說仍舊介意),但他的實際行動卻有穩定加分:展現常識人程度的知識及擔憂、細心觀察現場小細節、盡可能陪同莉子確保人身安全、能與她分頭查案且不是沒目標亂懷疑、團隊討論案情時就會暫停上述小劇場、能正常跟其他男性角色對話/社交,不是一直呈現自我中心、排擠假想情敵的心態……
拜他所賜,好像能取得一些練習描寫真實男性的線索?
從某次聽女性向耳騷(一種讓聲優靠近錄音、甜言蜜語來營造情侶感的表演方式)時毫無投入感開始,我也逐漸會擔心自己寫的男性「太從女性一廂情願的認知出發」,導致太夢幻、太脫離現實……
本集裡大量出場的男性角色,不乏看莉子漂亮就開始幻想交往、有明顯輕率的泡妞態度。我不確定這對女性讀者來說是否不舒服?(畢竟我很習慣男性向的表現方式,但不見得喜歡)
●莉子依舊勇於赴險
相較上一案的超大顆心臟,完全以知識當護身盾牌(小笠原:),莉子在這個案子雖然仍是有線索就衝、會冒險讓自己提早、主動、積極追查真相,但出現了一點微妙變化?
本集前中期,或許是登場男性角色很多,就算不特別邀請、拜託某人陪她,也自動會有一人以上的護花使者同行;這階段現在回想起來,有點過度巧合。
到中後期,莉子竟然開始也會提防陌生男性獨處邀約——其實在「防備異性」這件事上,我一直搞不懂莉子是毫無神經(像高中在沖繩時的狀態)?對自己的知識及危機處理太有自信?還是吃定某些屬性、身分的男子大多是紳士不敢亂來?總之遇見明顯想泡妞的拙劣手段,她總算有猶豫、提防的表現了
故事最終階段,她既邀小笠原同行,演出推理劇慣例的揭發兇手橋段時,身邊能保護她的人也很多。這是我對於松岡老師終於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欣慰。
可是有件事情如果繼續發生下去,也許、可能、說不定會造成「莉子應對男性罪犯,形象太聖母、太賢妻、太像一個戀愛憧憬對象」的微妙感?幸好我知道後面的案子會出現女性兇手,不然會反效果對莉子的人物形象造成傷害啊……
●許多老電影的冷知識
這輪重看《萬能鑑定士Q》,我會傾向把提及的冷知識整理起來。但這集的冷知識太有年代、國境的問題,有很多老電影、老影星、海報構圖我不認識,所以看得頗迷惘。
同時,這集的劇情量多於傾倒知識,讀著讀著會發現能表列的項目好像也不多……
總之先幫忙科普這個↓↓via:Amazon拍賣

有實際畫面會比較理解松岡老師在形容什麼。雖然構圖元素與案件無關,沒藏什麼秘密。
.瓦斯桶、卡式瓦斯爐的火場防爆炸設計
.韓、日兩國的共通特色
.簡單的犯罪心理學討論
.巧克力反而有防蛀牙效果(抑制邊緣鏈球菌)
.舊年代的防火禁令及其原因
.煙霧警報器特性
.行車記錄器特性(台灣的機型應該沒有?有狀況時要提早備分,不會因特殊狀況自動保存檔案)
.愛知縣的在地特色
.簡單的密碼破解學(從最常出現的符號→對應語言中最常出現的詞)
.專業用紙的特性
●總結
讀完整本書,開始寫書感時才發現:這集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少。難怪閱讀期間有種不平衡的感覺,也許只有在特定取向的作品裡,男女比例懸殊才不致令人覺得奇怪吧?像《萬能鑑定士Q》這種一般向作品,突然出現男女比例失調就有點怪。那應該也是一種藏葉於林的方式——很多男性角色、他們都類似的穿著打扮、好幾人共同行動、做一樣的事、雖然個性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社會上可信賴的職業人士。
如此安排,便會出現「大家都是可靠紳士,因此想不到兇手究竟怎麼從他們眼皮下溜走」的局面。
嗯……照這樣看來,也許日後會出現比例相反的安排,而有「大家都是單純女孩子,因此想不到兇手究竟怎麼犯下超越女性(刻板印象)能力的犯行」狀況?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松岡老師另一個系列作《催眠》的主角有串場,但我無法查證該主角的長相,只能回頭看這集的人物描述前後落差(好像也沒有差太多)。如果熟悉《催眠》系列、知道「形容主角外表的那些關鍵字」的老粉絲,或許能一開始就看出謎詭、鎖定哪個對象最可疑了?
不過我沒有對照組,《催眠》系列在台灣好像也沒有翻譯代理。究竟算不算洩露考古題給老粉絲呢?
又或許重點不是外表——甚至可說出場的多名男性角色都是類似的打扮及描述。可能是言行舉止和態度?
「《催眠》的主角才不是這種個性、儀態、不會說這樣的話」……之類的。
●場景轉移描寫的再次改變
這也是「變得像我認知的推理小說」一環。前兩個案子橫跨日本兩大地區的風景,甚至跑到國外,會有一種「突然掉進另一個世界」的恍惚感。但這集反倒只在東京生活圈出入,有幾種不同的民宅、機構建築描述,落差不像前面那麼大,所以頗有一體和諧感。然而「距離」、「範圍」依舊會跟案情有關就是了。
較奇妙、有抽離效果的場景,應該是故事接近中期的老式飯店。莉子與其他角色們在這邊做的措施、現場查案也很像典型推理小說,所以頗有熟悉、投入的感覺。
●小笠原的功績持續增加
儘管我仍不喜歡他的內心戲:太過以異性、仰慕/追求者角度看待莉子,在心裡胡亂吃醋、自我貶低(而且還是世俗郎才女貌觀點的自貶;即使一秒後就回血停止自卑,對我來說仍舊介意),但他的實際行動卻有穩定加分:展現常識人程度的知識及擔憂、細心觀察現場小細節、盡可能陪同莉子確保人身安全、能與她分頭查案且不是沒目標亂懷疑、團隊討論案情時就會暫停上述小劇場、能正常跟其他男性角色對話/社交,不是一直呈現自我中心、排擠假想情敵的心態……
拜他所賜,好像能取得一些練習描寫真實男性的線索?
從某次聽女性向耳騷(一種讓聲優靠近錄音、甜言蜜語來營造情侶感的表演方式)時毫無投入感開始,我也逐漸會擔心自己寫的男性「太從女性一廂情願的認知出發」,導致太夢幻、太脫離現實……
本集裡大量出場的男性角色,不乏看莉子漂亮就開始幻想交往、有明顯輕率的泡妞態度。我不確定這對女性讀者來說是否不舒服?(畢竟我很習慣男性向的表現方式,但不見得喜歡)
●莉子依舊勇於赴險
相較上一案的超大顆心臟,完全以知識當護身盾牌(小笠原:),莉子在這個案子雖然仍是有線索就衝、會冒險讓自己提早、主動、積極追查真相,但出現了一點微妙變化?
本集前中期,或許是登場男性角色很多,就算不特別邀請、拜託某人陪她,也自動會有一人以上的護花使者同行;這階段現在回想起來,有點過度巧合。
到中後期,莉子竟然開始也會提防陌生男性獨處邀約——其實在「防備異性」這件事上,我一直搞不懂莉子是毫無神經(像高中在沖繩時的狀態)?對自己的知識及危機處理太有自信?還是吃定某些屬性、身分的男子大多是紳士不敢亂來?總之遇見明顯想泡妞的拙劣手段,她總算有猶豫、提防的表現了
故事最終階段,她既邀小笠原同行,演出推理劇慣例的揭發兇手橋段時,身邊能保護她的人也很多。這是我對於松岡老師終於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欣慰。
可是有件事情如果繼續發生下去,也許、可能、說不定會造成「莉子應對男性罪犯,形象太聖母、太賢妻、太像一個戀愛憧憬對象」的微妙感?幸好我知道後面的案子會出現女性兇手,不然會反效果對莉子的人物形象造成傷害啊……
●許多老電影的冷知識
這輪重看《萬能鑑定士Q》,我會傾向把提及的冷知識整理起來。但這集的冷知識太有年代、國境的問題,有很多老電影、老影星、海報構圖我不認識,所以看得頗迷惘。
同時,這集的劇情量多於傾倒知識,讀著讀著會發現能表列的項目好像也不多……
總之先幫忙科普這個↓↓via:Amazon拍賣

有實際畫面會比較理解松岡老師在形容什麼。雖然構圖元素與案件無關,沒藏什麼秘密。
.瓦斯桶、卡式瓦斯爐的火場防爆炸設計
.韓、日兩國的共通特色
.簡單的犯罪心理學討論
.巧克力反而有防蛀牙效果(抑制邊緣鏈球菌)
.舊年代的防火禁令及其原因
.煙霧警報器特性
.行車記錄器特性(台灣的機型應該沒有?有狀況時要提早備分,不會因特殊狀況自動保存檔案)
.愛知縣的在地特色
.簡單的密碼破解學(從最常出現的符號→對應語言中最常出現的詞)
.專業用紙的特性
●總結
讀完整本書,開始寫書感時才發現:這集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少。難怪閱讀期間有種不平衡的感覺,也許只有在特定取向的作品裡,男女比例懸殊才不致令人覺得奇怪吧?像《萬能鑑定士Q》這種一般向作品,突然出現男女比例失調就有點怪。那應該也是一種藏葉於林的方式——很多男性角色、他們都類似的穿著打扮、好幾人共同行動、做一樣的事、雖然個性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社會上可信賴的職業人士。
如此安排,便會出現「大家都是可靠紳士,因此想不到兇手究竟怎麼從他們眼皮下溜走」的局面。
嗯……照這樣看來,也許日後會出現比例相反的安排,而有「大家都是單純女孩子,因此想不到兇手究竟怎麼犯下超越女性(刻板印象)能力的犯行」狀況?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