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2023年03月02日 15:29

原文書名:《万能鑑定士Qの事件簿》Ⅲ
作者:松岡圭祐
出版社:圓神
開頭得說一下中文版副標題的事情……日文版似乎沒有副標(只有第一集標了「力士シール篇上卷」),中文版應該是為了讓讀者快速知道內容大概,才想個副標加上去的。故事裡確實有提到「絕對音感」,但幾乎沒有著墨;而女主角.凜田莉子怎麼可能用直覺來破案?一定是用她豐富的知識和推理能力啊……若是靠直覺,就違反基礎人設了(汗)
與第一個案子的大海撈針感不太相同的是,雖然此案也撈頗久,嫌疑人倒是P.84就鎖定了,接下來是如何才能抓到他小辮子的拉鋸戰。而第一案則是一直「誤認嫌疑犯→洗刷疑慮→又要重新撈」,直至第二冊非常後面才被莉子推理出兇手是誰。不過「動機推理」的部分仍是兩案都精彩、令人意想不到。
●角色的成長
承上述,第一個案子時,莉子重覆著「發現可疑人物→追下去有犯罪嫌疑→揭發後卻被打臉,可疑人士根本是清白的」迴圈,營造出新手偵探的青澀感。(但根據後面的集數,莉子應該已經執業一段時間。或許精確形容應該是:從厲害的鑑定士,慢慢增加「類偵探」的新身分;是後面這個新身分顯得青澀)
到了這本的第二個案子,莉子雖然也會積極追蹤可疑人物,但不會太早下定論、太早認為嫌犯「必定」想做某件犯罪,只會提出「那些行為、地點、預備動作存在著某種犯罪機會」。簡單而言就是不說死
這部分讓我感覺到主角明顯的進步、成長與沉穩。以「被事態或其他劇中人物推著才跑」,取代第一案的過度積極莽撞、無謀的見義勇為,亦值得嘉獎。
另一點跟「女性」身分有點關聯。很無奈的,女性單獨行動往往會增加各種意義上的危險,所以莉子一開始都會找男主角.小笠原悠斗陪同(或者反過來,事態需要小笠原找莉子陪)。莉子對小笠原沒什麼依賴感,只是多個目擊證人讓對方不敢輕舉妄動而已。但松岡老師在兩個案子的最終,都安排莉子單獨找兇手談,陷她於最危險的狀況——這當然是寫作手法之一,用以營造緊張感。以現實情況、同為女性而言,還是覺得這樣安排滿可怕的……或許是我太習慣「在眾人面前揭發罪行」的王道、安全模式了?
但,若考慮到莉子可能試圖說服兇手,讓對方於被捕前掃盡內心黑暗,這「獨處」就比較說得過去。
負責擔任讀者「常識人」視角的小笠原亦有所成長。雖然個人偏好故事裡全部角色都智商上線,不要有那種搞不清楚狀況、只會膝反射思考的膚淺角色,但我看過的許多大作家似乎不這麼想,至少會安排一個類似位置的角色,有時甚至會壞事,得讓主角撥空救人、幫忙擦屁股等;所以此類角色通常是我的地雷。
不過小笠原到第二案也沉穩不少,一方面不會看見黑影就開槍,跟前案的莉子一樣陷入「有可疑人士便緊咬不放,最後證明清白被打臉」困境;二方面已經不再對莉子的博學多聞大驚小怪,反倒會用常人可懂的方式介紹狀況。未來可能會形成莉子與普通人客戶之間的溝通橋梁嗎……?
最令我欣賞的部分則是:在第一案、小笠原初識莉子時,內心許多小劇場頗戀愛腦的,令人覺得是個看臉就喜歡人家、膚淺懦弱又怕麻煩的男生;到這集的第二案,雖然還是不夠可靠(他自己也知道!),行動上則比較像正常的異性朋友,沒有前述令女性讀者不舒服的非份之想,且確實在行動上展現出陪伴保護、主動關心莉子的舉動。再三囑咐莉子不要單獨赴兇手的約、途中折回去找她這段,有感動到我。
●巨大的視覺對比
其實這樣的對比在第一案就有:繁榮狀態vs.破敗狀態的東京、東京vs.沖繩。若無第二案當對照組,它或許只是同一個故事裡的視覺場景安排。如今有對照組了,可以較肯定松岡老師確實有意使用此手法。
這次是「曾經是巨星的音樂製作人鋪張排場」vs.「災難過後的印尼災區,幾無復興的慘況」,從同在日本的兩種風情,正式提升到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風情。印尼行像是本集裡的特殊香料,增添不少味道。
描述印尼媒體這一段,也與日本有巨大落差:當地聽聞曾經的巨星有新聞,紛紛趕來採訪、氣氛超級熱絡;但日本本土的媒體卻對「過氣藝人」興趣缺缺,放到雜誌重要版面亦不會提升賣量。
●大費周章的犯罪?
在第一案,由於影響規模真的很大很大,且兇手原本抱持著「就算沒成功,應該也只會當成惡作劇落幕」,所以不太有「才為了這點小事,耗費如此多資源,還不保證成功」的震驚疑惑。但第二案的嫌犯,雖然知道狗急跳牆什麼都做得出來,可是他打的算盤之鬆垮、費的工夫多到令人產生上述疑問。
假設有個剛好,這環節沒有符合條件的狀況、那階段未造成預期效果,一切的事前準備算什麼?這是我對嫌犯一連串做法的疑問。且若陰謀成功,影響了某業界的生態又如何?更外圈的世界依舊照常運轉啊?
或者……我應該反過來想,第二案的兇手既然擅長採取「守勢的一發逆轉」,那麼他應該更重視不被抓包,甚於主動出擊吸金?這點莉子在最後揭發時也有提及。但我還是不太能接受這種不划算的犯罪模式。
松岡老師是否發現到這點呢?他最終選擇的解釋是「兇手自小身上就被抹一堆歧視泥巴、長大成為名人後泥巴更多,所以深懷著連自己都不肯承認的報復心態,想藉由多次的洗清嫌疑、一發逆轉回到好名聲,來撫平內心老是被世人冤枉的怨氣」
但,這個解釋亦未說服我。既然曾經成為名人、至今仍有瘋狂腦粉追隨,代表他早已脫離被歧視的範疇,又何必走歪道去觸碰犯罪,再來試圖一發逆轉清白?
●本集提到的知識
.名牌LV的特徵
.日本TSUTAYA卡的集點模式(TSUTAYA在台灣有書店!就是蔦屋)
.哈斯效應,讓聽覺誤判方位
.日本報紙的版本號差異
.未成年人可聽見的高頻率音
.沉默的鋼琴名曲《四分三十三秒》
.日本漆器茶碗
.簡單的印尼地理與風情、災區狀況、流行病
.毒藥:東莨菪鹼、氰化鉀
.煙火成份增減帶來的效果
.日本傳統料亭的習慣
●總結
第二個案子確實有承先啟後感。既讓角色有所成長,一些細節安排亦證實了松岡老師有意使用某些手法。
「從路人角開始一個大案子起頭」、「讓主角登場就先解決小事件」至今已經算是王道寫作守則,是我這種喜歡開門見山、直接切進主線的人不肯遵守才會沒沒無名。XD
做為推理故事、做為寫作範本,《萬能鑑定士Q》都很優秀;唯它可能引起讀者「對於角色行為、動機覺得不可思議」的感受,但回頭一看現實世界的人心,又何嘗不是那麼微妙、瘋狂、不可理喻、不仔細評估付出和回報划算與否?本集裡提到的四、五十歲年齡層的瘋狂追星族,也是個好範本。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承上述,第一個案子時,莉子重覆著「發現可疑人物→追下去有犯罪嫌疑→揭發後卻被打臉,可疑人士根本是清白的」迴圈,營造出新手偵探的青澀感。(但根據後面的集數,莉子應該已經執業一段時間。或許精確形容應該是:從厲害的鑑定士,慢慢增加「類偵探」的新身分;是後面這個新身分顯得青澀)
到了這本的第二個案子,莉子雖然也會積極追蹤可疑人物,但不會太早下定論、太早認為嫌犯「必定」想做某件犯罪,只會提出「那些行為、地點、預備動作存在著某種犯罪機會」。簡單而言就是不說死
這部分讓我感覺到主角明顯的進步、成長與沉穩。以「被事態或其他劇中人物推著才跑」,取代第一案的過度積極莽撞、無謀的見義勇為,亦值得嘉獎。
另一點跟「女性」身分有點關聯。很無奈的,女性單獨行動往往會增加各種意義上的危險,所以莉子一開始都會找男主角.小笠原悠斗陪同(或者反過來,事態需要小笠原找莉子陪)。莉子對小笠原沒什麼依賴感,只是多個目擊證人讓對方不敢輕舉妄動而已。但松岡老師在兩個案子的最終,都安排莉子單獨找兇手談,陷她於最危險的狀況——這當然是寫作手法之一,用以營造緊張感。以現實情況、同為女性而言,還是覺得這樣安排滿可怕的……或許是我太習慣「在眾人面前揭發罪行」的王道、安全模式了?
但,若考慮到莉子可能試圖說服兇手,讓對方於被捕前掃盡內心黑暗,這「獨處」就比較說得過去。
負責擔任讀者「常識人」視角的小笠原亦有所成長。雖然個人偏好故事裡全部角色都智商上線,不要有那種搞不清楚狀況、只會膝反射思考的膚淺角色,但我看過的許多大作家似乎不這麼想,至少會安排一個類似位置的角色,有時甚至會壞事,得讓主角撥空救人、幫忙擦屁股等;所以此類角色通常是我的地雷。
不過小笠原到第二案也沉穩不少,一方面不會看見黑影就開槍,跟前案的莉子一樣陷入「有可疑人士便緊咬不放,最後證明清白被打臉」困境;二方面已經不再對莉子的博學多聞大驚小怪,反倒會用常人可懂的方式介紹狀況。未來可能會形成莉子與普通人客戶之間的溝通橋梁嗎……?
最令我欣賞的部分則是:在第一案、小笠原初識莉子時,內心許多小劇場頗戀愛腦的,令人覺得是個看臉就喜歡人家、膚淺懦弱又怕麻煩的男生;到這集的第二案,雖然還是不夠可靠(他自己也知道!),行動上則比較像正常的異性朋友,沒有前述令女性讀者不舒服的非份之想,且確實在行動上展現出陪伴保護、主動關心莉子的舉動。再三囑咐莉子不要單獨赴兇手的約、途中折回去找她這段,有感動到我。
●巨大的視覺對比
其實這樣的對比在第一案就有:繁榮狀態vs.破敗狀態的東京、東京vs.沖繩。若無第二案當對照組,它或許只是同一個故事裡的視覺場景安排。如今有對照組了,可以較肯定松岡老師確實有意使用此手法。
這次是「曾經是巨星的音樂製作人鋪張排場」vs.「災難過後的印尼災區,幾無復興的慘況」,從同在日本的兩種風情,正式提升到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風情。印尼行像是本集裡的特殊香料,增添不少味道。
描述印尼媒體這一段,也與日本有巨大落差:當地聽聞曾經的巨星有新聞,紛紛趕來採訪、氣氛超級熱絡;但日本本土的媒體卻對「過氣藝人」興趣缺缺,放到雜誌重要版面亦不會提升賣量。
●大費周章的犯罪?
在第一案,由於影響規模真的很大很大,且兇手原本抱持著「就算沒成功,應該也只會當成惡作劇落幕」,所以不太有「才為了這點小事,耗費如此多資源,還不保證成功」的震驚疑惑。但第二案的嫌犯,雖然知道狗急跳牆什麼都做得出來,可是他打的算盤之鬆垮、費的工夫多到令人產生上述疑問。
假設有個剛好,這環節沒有符合條件的狀況、那階段未造成預期效果,一切的事前準備算什麼?這是我對嫌犯一連串做法的疑問。且若陰謀成功,影響了某業界的生態又如何?更外圈的世界依舊照常運轉啊?
或者……我應該反過來想,第二案的兇手既然擅長採取「守勢的一發逆轉」,那麼他應該更重視不被抓包,甚於主動出擊吸金?這點莉子在最後揭發時也有提及。但我還是不太能接受這種不划算的犯罪模式。
松岡老師是否發現到這點呢?他最終選擇的解釋是「兇手自小身上就被抹一堆歧視泥巴、長大成為名人後泥巴更多,所以深懷著連自己都不肯承認的報復心態,想藉由多次的洗清嫌疑、一發逆轉回到好名聲,來撫平內心老是被世人冤枉的怨氣」
但,這個解釋亦未說服我。既然曾經成為名人、至今仍有瘋狂腦粉追隨,代表他早已脫離被歧視的範疇,又何必走歪道去觸碰犯罪,再來試圖一發逆轉清白?
●本集提到的知識
.名牌LV的特徵
.日本TSUTAYA卡的集點模式(TSUTAYA在台灣有書店!就是蔦屋)
.哈斯效應,讓聽覺誤判方位
.日本報紙的版本號差異
.未成年人可聽見的高頻率音
.沉默的鋼琴名曲《四分三十三秒》
.日本漆器茶碗
.簡單的印尼地理與風情、災區狀況、流行病
.毒藥:東莨菪鹼、氰化鉀
.煙火成份增減帶來的效果
.日本傳統料亭的習慣
●總結
第二個案子確實有承先啟後感。既讓角色有所成長,一些細節安排亦證實了松岡老師有意使用某些手法。
「從路人角開始一個大案子起頭」、「讓主角登場就先解決小事件」至今已經算是王道寫作守則,是我這種喜歡開門見山、直接切進主線的人不肯遵守才會沒沒無名。XD
做為推理故事、做為寫作範本,《萬能鑑定士Q》都很優秀;唯它可能引起讀者「對於角色行為、動機覺得不可思議」的感受,但回頭一看現實世界的人心,又何嘗不是那麼微妙、瘋狂、不可理喻、不仔細評估付出和回報划算與否?本集裡提到的四、五十歲年齡層的瘋狂追星族,也是個好範本。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