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2023年07月29日 03:11

原文書名:《万能鑑定士Qの事件簿》Ⅷ
作者:松岡圭祐
出版社:圓神
終於又來到在台灣讀者間最知名的第八集:以台灣做為舞台的故事。
「用真實大地點增加臨場感」是我支持的寫作方式,松岡老師也一直維持此手法,帶讀者遊歷東京、沖繩、印尼、法國等地。不過它有個機率很低的缺點:倘若讀者真的是當地人,那個「為了劇情需要而增設的虛構小地點」就會讓人出戲。
多年前初讀時,還不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如今總算弄懂「認知會突然斷線」的原因。
這集的犯人相較前面幾案,顯得亂槍打鳥、做法粗糙、陷阱刻意到像在耍人,「但仍舊不可輕忽」、「也有時間到就算對方贏的風險」——可能是我藍色窗簾,認為故事應該想傳達後面兩個重點吧?
而且犯人天真歸天真,還是差點得手了鉅額詐騙款啊……
●與台灣人有差別的移動體感
物理條件上,台灣本島似乎和日本九州一樣大。台灣有高鐵、台鐵、捷運、輕軌等便利的大眾運輸,確實速度也很快;偏鄉亦能靠客運、汽車四通八達,但……
總覺得松岡老師書寫「角色在台灣移動」的速度好快啊,明明字面上仍是一、兩個小時起跳,文字讀起來卻像坐一站捷運、騎車到幾條街外般輕鬆。花蓮可以立刻跑台中,台中又能立刻跑彰化,再原路回台北,台北還可以快速前往高雄。
最後我的結論是:台灣人太趕又太懶,會對舟車勞頓哇哇叫、超過一定距離就覺得好遠(乾脆放棄);而日本人剛好相反,習慣搭很久的大眾運輸、有耐心轉乘來轉乘去、願意走路,因此體感上有差別……吧?
而在一個有時間限制、內心萬分焦急的情況下,莉子等人又是怎麼熬過移動期間呢?
(這裡我可能會代入獨自搭台鐵趕路的心情。其實整路下來情緒變化頗複雜繁多,不太會有搭車前後心情都一樣的情況。)
另外,台灣人最喜歡的「直接開汽車飆到目的地」做法,或許松岡老師也注意到了。因此劉家一老二少,沒人正式開過車,免除還要冒險寫台灣交通超級爛的問題……XD
●有點過度的「熱情台灣人」形象
其實我覺得波照間島居民的形象,比較接近「我以為的『外國人眼中的台灣人形象』」(好拗口)
就是吃喝穿睡都願意大方提供/指路、幫助解決臨時發生的小困難也很熱心……但不太可能像劉家人那麼長時間、犧牲正事、深入地陪同
換言之,算是一種表面的、短暫的熱情吧。如果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或者捲入危險,就不會那麼熱心了
當然,劉家人的存在、各自的專長與付出程度,仍是因應劇情需要而生。只是情感連結上,比前面案子的恩師、老友、請求協助辦案的公務員,顯得太薄弱了點。如果把劉美玲設定為莉子三人認識的留學生,或者劉瑞賢曾住過沖繩之類的,說服力會更強些。
●頭一次看到發狠的莉子
這次的案件直接對準莉子故鄉,又讓她在過程中白白東奔西跑,犯人被揭穿時還裝傻,難怪她會憤怒。
如果一項項擺出來比對,會發現狀況與華蓮案頗像,但氣場、層級差華蓮太多了。被笨賊耍弄只會讓人更火大,而不是無力挫折、抓不到兇手弱點的遺憾。
另一個可能:因為實際上沒有武力人士保障安全,所以必須虛張聲勢嚇住對手。
嗯……偶爾看看這樣的莉子,感覺很不錯。與青梅們相處、互動、重遊故地的姐妹淘感覺,也頗讓人羨慕呢。女孩們各自的內心戲、感慨三人關係的變化,可能有點老套但卻必要。
●濃厚的實境解謎感
同樣是解謎,常見的推理作品是「沉浸在某段連續過程裡,需沿途注意每個細節,最終使用這些細節拼湊出真相」;但遊戲般的實境解謎,則是「刻意設計、提示引導性很強(前往下一關)、每個階段獨立過關且通常不會再使用」。
關鍵應該是:有沒有一體感、能不能從謎題中感受到犯人的意圖。兩者差別頗大。
從台北行的部分開始,莉子面對的一切就有很明顯的實境解謎感——刻意布置的場景、刻意放置的提示、指引來者前往下一關,但每關之間似乎又沒啥共通性。然後還有必定出現的「大量跑來跑去」安排……
且,因為太簡單易懂,我想不需要聰明的莉子出馬,一般人也能輕鬆解開。
到故事尾聲,會說明這些關卡仍舊有其目的,卻非混淆視聽、誤導方向、掩飾證據、嫁禍別人等作用。或許理由太瞎(?)也是莉子生氣的原因之一?
●本集提到的知識
.娃娃的視線設計,會避免直盯當事人,避免恐懼情緒
.非對苯二甲酸塑化劑是較安全的塑膠原料
.瞬間膠即使沒開封,放著不用一年就會劣化、硬化
.目前的海水淡化技術:1.多級閃化法,加熱海水後蒸餾、2.加壓海水(至少55大氣壓)通過螺旋濾膜
.取得指紋、年齡、管區資料,可以向警局確認此人是否真警察。這個我無法查證,倒是找到:
遇有警察行使職權之時,可否要求其證明身分?
.有為「不開閃光燈,直接拍攝水族箱」設計的鏡頭
.劣質LED燈會以肉眼看不見的頻率閃爍,數位相機可以偵測得到
.日本和室的構造、疊蓆(榻榻米)的鋪法與尺寸。話說祝儀鋪法要站在哪個位置當起始點啊?
.士林夜市有日租套房,以及其生態(台灣南部應該沒有;身為台灣人竟不太確定此知識是否為真)
.大五碼編碼,這個倒是一眼就看得出來,可惜手邊沒有轉換程式
.鏡子(反射面在玻璃後)與魔鏡(反射面在玻璃前)的差別
.氯化鈉(鹽)與電子起化學反應會發光
.麥克風構造原理和喇叭相同,可以反向操作讓麥克風出聲
.辣椒粉的味覺效果、原理
.中正紀念堂的更名歷史(這個有點突兀)
.日本人將蕃茄歸類在蔬菜,台灣歸類在水果(蕃茄炒蛋表示:)
以及各式各樣的台日差異、漢字誤解;不如說這才是本集重點?
●總結
如果打開Google地圖查證,會發現本案的詭計有「距離、地形上其實說不過去」的問題。
但討論松岡老師究竟有沒有來實地勘查,其實沒啥意思。畢竟就算來台灣,也會被出版社帶著走馬看花、用力塞滿食物(不是玩笑),缺乏時間仔細思考詭計,以及適用的地點吧……
這集的功臣之一,我覺得是冰室。若沒有他事先去找小笠原,小笠原根本不知道要去卡位、搶得先機,並做為莉子打電話回日本的重要溝通管道。他這集的戲份就集中在這裡了。
另外,因為一直對沖繩人「筆劃很多且不知道怎麼念」的姓氏感興趣,因此查詢了這集出現的「嘉陽果」……找不到念法,但嘉陽(かよう)是存在的。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物理條件上,台灣本島似乎和日本九州一樣大。台灣有高鐵、台鐵、捷運、輕軌等便利的大眾運輸,確實速度也很快;偏鄉亦能靠客運、汽車四通八達,但……
總覺得松岡老師書寫「角色在台灣移動」的速度好快啊,明明字面上仍是一、兩個小時起跳,文字讀起來卻像坐一站捷運、騎車到幾條街外般輕鬆。花蓮可以立刻跑台中,台中又能立刻跑彰化,再原路回台北,台北還可以快速前往高雄。
最後我的結論是:台灣人太趕又太懶,會對舟車勞頓哇哇叫、超過一定距離就覺得好遠(乾脆放棄);而日本人剛好相反,習慣搭很久的大眾運輸、有耐心轉乘來轉乘去、願意走路,因此體感上有差別……吧?
而在一個有時間限制、內心萬分焦急的情況下,莉子等人又是怎麼熬過移動期間呢?
(這裡我可能會代入獨自搭台鐵趕路的心情。其實整路下來情緒變化頗複雜繁多,不太會有搭車前後心情都一樣的情況。)
另外,台灣人最喜歡的「直接開汽車飆到目的地」做法,或許松岡老師也注意到了。因此劉家一老二少,沒人正式開過車,免除還要冒險寫台灣交通
●有點過度的「熱情台灣人」形象
其實我覺得波照間島居民的形象,比較接近「我以為的『外國人眼中的台灣人形象』」(好拗口)
就是吃喝穿睡都願意大方提供/指路、幫助解決臨時發生的小困難也很熱心……但不太可能像劉家人那麼長時間、犧牲正事、深入地陪同
換言之,算是一種表面的、短暫的熱情吧。如果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或者捲入危險,就不會那麼熱心了
當然,劉家人的存在、各自的專長與付出程度,仍是因應劇情需要而生。只是情感連結上,比前面案子的恩師、老友、請求協助辦案的公務員,顯得太薄弱了點。如果把劉美玲設定為莉子三人認識的留學生,或者劉瑞賢曾住過沖繩之類的,說服力會更強些。
●頭一次看到發狠的莉子
這次的案件直接對準莉子故鄉,又讓她在過程中白白東奔西跑,犯人被揭穿時還裝傻,難怪她會憤怒。
如果一項項擺出來比對,會發現狀況與華蓮案頗像,但氣場、層級差華蓮太多了。被笨賊耍弄只會讓人更火大,而不是無力挫折、抓不到兇手弱點的遺憾。
另一個可能:因為實際上沒有武力人士保障安全,所以必須虛張聲勢嚇住對手。
嗯……偶爾看看這樣的莉子,感覺很不錯。與青梅們相處、互動、重遊故地的姐妹淘感覺,也頗讓人羨慕呢。女孩們各自的內心戲、感慨三人關係的變化,可能有點老套但卻必要。
●濃厚的實境解謎感
同樣是解謎,常見的推理作品是「沉浸在某段連續過程裡,需沿途注意每個細節,最終使用這些細節拼湊出真相」;但遊戲般的實境解謎,則是「刻意設計、提示引導性很強(前往下一關)、每個階段獨立過關且通常不會再使用」。
關鍵應該是:有沒有一體感、能不能從謎題中感受到犯人的意圖。兩者差別頗大。
從台北行的部分開始,莉子面對的一切就有很明顯的實境解謎感——刻意布置的場景、刻意放置的提示、指引來者前往下一關,但每關之間似乎又沒啥共通性。然後還有必定出現的「大量跑來跑去」安排……
且,因為太簡單易懂,我想不需要聰明的莉子出馬,一般人也能輕鬆解開。
到故事尾聲,會說明這些關卡仍舊有其目的,卻非混淆視聽、誤導方向、掩飾證據、嫁禍別人等作用。或許理由太瞎(?)也是莉子生氣的原因之一?
●本集提到的知識
.娃娃的視線設計,會避免直盯當事人,避免恐懼情緒
附帶一提,布袋戲偶也是一樣
.非對苯二甲酸塑化劑是較安全的塑膠原料
.瞬間膠即使沒開封,放著不用一年就會劣化、硬化
.目前的海水淡化技術:1.多級閃化法,加熱海水後蒸餾、2.加壓海水(至少55大氣壓)通過螺旋濾膜
.取得指紋、年齡、管區資料,可以向警局確認此人是否真警察。這個我無法查證,倒是找到:
遇有警察行使職權之時,可否要求其證明身分?
.有為「不開閃光燈,直接拍攝水族箱」設計的鏡頭
.劣質LED燈會以肉眼看不見的頻率閃爍,數位相機可以偵測得到
.日本和室的構造、疊蓆(榻榻米)的鋪法與尺寸。話說祝儀鋪法要站在哪個位置當起始點啊?
.士林夜市有日租套房,以及其生態(台灣南部應該沒有;身為台灣人竟不太確定此知識是否為真)
.大五碼編碼,這個倒是一眼就看得出來,可惜手邊沒有轉換程式
.鏡子(反射面在玻璃後)與魔鏡(反射面在玻璃前)的差別
.氯化鈉(鹽)與電子起化學反應會發光
.麥克風構造原理和喇叭相同,可以反向操作讓麥克風出聲
.辣椒粉的味覺效果、原理
.中正紀念堂的更名歷史(這個有點突兀)
.日本人將蕃茄歸類在蔬菜,台灣歸類在水果(蕃茄炒蛋表示:)
以及各式各樣的台日差異、漢字誤解;不如說這才是本集重點?
●總結
如果打開Google地圖查證,會發現本案的詭計有「距離、地形上其實說不過去」的問題。
但討論松岡老師究竟有沒有來實地勘查,其實沒啥意思。畢竟就算來台灣,也會被出版社帶著走馬看花、用力塞滿食物(不是玩笑),缺乏時間仔細思考詭計,以及適用的地點吧……
這集的功臣之一,我覺得是冰室。若沒有他事先去找小笠原,小笠原根本不知道要去卡位、搶得先機,並做為莉子打電話回日本的重要溝通管道。他這集的戲份就集中在這裡了。
另外,因為一直對沖繩人「筆劃很多且不知道怎麼念」的姓氏感興趣,因此查詢了這集出現的「嘉陽果」……找不到念法,但嘉陽(かよう)是存在的。
系列連結: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3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4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5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6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7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8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9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0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1
《萬能鑑定士Q的事件簿》Vol.12